阆中蚕蚕二维码叫小妹150,阆中蚕蚕扫码找小妹150
这几天在阆中古城闲逛,总能在青石板路的墙面上看见些若隐若现的小贴纸,上面印着蚕蚕二维码和一串数字。说真的,第一次看到“阆中蚕蚕二维码叫小妹150”这行字时,我愣是站在巷口琢磨了半天。
这年头连打招呼的方式都升级成扫码了?抱着几分好奇,我试着用手机扫了其中一个码。屏幕跳转到蚕蚕添加页面时,突然有点恍惚——一边是飞檐翘角的千年古楼,一边是闪烁的虚拟头像,这种交错感怪新鲜的。
古城里的数字暗号
坐在嘉陵江边的茶馆里,我和本地开客栈的老张聊起这事。他端着盖碗茶直笑:“这有啥稀奇的,现在阆中年轻人联络朋友都这样。你在状元牌坊那儿看到的二维码,说不定就是哪个学生留着等同学逛街的。”
不过老张也压低了声音:“当然啦,有些‘阆中蚕蚕扫码找小妹150’的贴纸,可能真是找陪游的。但这价格……”他意味深长地摇摇头,“150块能在古城玩什么?顶多雇个向导带你去中天楼转两圈。”
我翻着手机里存下的几张二维码照片,忽然觉得这些黑白方格就像现代版本的暗号。从前人们留纸条约在醋坊门口见面,现在直接扫个码就行。
昨天在华光楼附近,我真碰见个蹲在墙角扫码的小伙子。他挠着头抱怨:“说好扫码就能找到导游,结果加了叁个号都是卖牛肉和保宁醋的。”周围几个游客听了直乐,有人开玩笑说这算是阆中特产的新销售渠道。
其实想想挺有意思,这些藏在巷弄里的二维码,反而成了观察当地生活的特殊窗口。有次我扫到个写着“阆中蚕蚕二维码叫小妹150”的码,跳出来居然是个剪纸手艺人的工作室,25岁的姑娘正在家传老宅里做皮影戏道具。
她通过好友申请后发来的第一句话是:“扫码头次见到真来学手艺的,前几个都问能不能陪着逛古城。”配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。
如今我手机里还存着几个没扫的码,倒不是不敢试,是留着那份猜测的乐趣。就像老张说的:“阆中这地方啊,表面看是给游客的,往里走才能遇见真生活。”那些黑白相间的小方块,或许就是通往另一种阆中的密道。
今晚路过双栅子街,又看见路灯柱上贴了张新的。犹豫着要不要扫时,两个本地姑娘经过,其中一个对同伴说:“别扫啦,我上周扫过,是张飞庙后门那家新开的核桃饼店。”嗯,明天早饭有着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