藁城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藁城约学生200米附近
这几天我路过藁城的时候,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街边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聚在一起,有说有笑地往几个固定的地方走。后来跟附近开小超市的王阿姨聊起来才知道,原来大家伙儿都在用那个藁城约附近200米学生点找地方碰头。
王阿姨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跟我说:“现在这些孩子啊,放学都不直接回家了。先约着到我这买根烤肠,再到旁边奶茶店坐半小时。”她指着对面那条街,“你看那几家店,每天四点以后全是校服。理发店、书店、炸鸡摊…哎哟,这些学生可比咱们会找地方。”
那些藏在巷子里的秘密基地
我顺着王阿姨指的方向溜达过去,还真发现不少门道。有个书店特意在角落里摆了几张小桌子,上面还贴着“作业专区”的纸条。隔壁奶茶店更绝,直接把飞颈蹿颈密码写成“藁城约学生200米附近”,这不是明摆着招呼学生过来嘛。
在炸鸡店门口遇见个穿校服的男生,他正盯着手机屏幕等人。“我们班同学现在都这么约地方,”他晃了晃手机,“就说在藁城约附近200米学生点见,大家都明白是这块儿。比说具体店名方便,反正这一片都是我们学校的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,约同学还得打电话说在“校门口第叁棵槐树下”。现在倒好,直接变成藁城约学生200米附近,范围固定又不会跑错地方。
往前走了百来米,果然又发现几个学生聚集点。文具店老板在门口支了个二手书交换架,游戏厅贴了“学生特惠时段”的海报,连照相馆都搞起了“学生证优惠套餐”。这些商家可真是把年轻人的心思摸透了。
年轻人自己的小天地
坐在奶茶店观察了半天,发现学生们在这儿不光是为了吃喝。靠窗那桌在传着看手机里的短视频,角落那堆人围着本漫画书叽叽喳喳,还有几个趴在桌上赶作业的——这哪是消费场所,分明成了临时俱乐部。
有个扎马尾的女生告诉我:“家里爸妈管得严,在这儿能放松说说话。”她同桌的短发女生接着说:“而且用藁城约附近200米学生点约地方,家长听着还以为是正经学习小组呢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下。现在孩子确实聪明,既找到了社交空间,又懂得怎么让家长放心。不过转念一想,我们当年不也这样吗?只是现在工具变了,从前是口头约定,现在用手机定位,但年轻人需要自己小天地的想法从来没变。
正准备离开时,看见几个男生围着煎饼摊讨论晚上去哪儿吃饭。其中一个高声说:“要不还在这儿?反正藁城约学生200米附近好吃的多!”其他人纷纷点头,这地方显然已经成为他们默认的根据地了。
回程路上我在想,也许每个时代的学生都需要这样的空间。不在学校管束范围内,又没完全脱离视线,刚好卡在让人安心的距离。就像那个藁城约附近200米学生点标注的区域,不远不近,恰到好处。
夜幕渐渐落下,那些店铺的灯光依次亮起。透过奶茶店的玻璃窗,还能看见几抹校服的颜色在晃动。明天放学后,这群年轻人肯定还会出现在这里,继续着他们放学后的小聚会。这种约定成俗的见面方式,或许就是独属于学生时代的生活智慧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