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大学城有测辫暗语吗,大学城常见暗语有哪些
最近在校园论坛里看到有人问“赤水大学城有测辫暗语吗”,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刚入学时在食堂听见学长学姐聊起“今晚去图书馆刷夜”的往事。当时还真抱着高数课本在阅览室坐到熄灯,后来才明白那可能根本不是去学习的意思。
说回大学城里的暗语,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。比如我们宿舍楼说“去后街改善伙食”,指的是校门外那家通宵营业的烧烤摊;而“找辅导员谈心”往往意味着又有人挂科需要求情。这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就像学生之间的摩斯密码,刚来的新生总要两叁个月才能完全听懂。
校园暗语从何而来
记得大叁那年,教学楼忽然贴满“周末英语角”的海报。结果去了才发现是电竞社团在组织比赛,横幅上的“英语角”叁个字被用马克笔轻轻划掉,改成了“开黑日”。这种心照不宣的修改方式,后来成了很多社团活动的标配。
学生群体创造暗语倒不是要故意搞神秘。有时候在宿舍楼道里说“要去自习”,比直接说“去约会”省去很多解释的麻烦。食堂阿姨要是听见“多打点青春饭”,就会在米饭底下悄悄藏个煎蛋——这算是最温暖的暗语了。
现在回到最初那个问题:赤水大学城到底有没有测辫暗语?我特意问了不同学校的学弟学妹,得到的答案挺有意思。有人说在篮球场听人提过“夜跑协会”,结果那是约着去网吧的代号;也有人说图书馆叁楼靠窗的座位总是被预定,桌上却永远没人。
不过这些传言大多经不起推敲。去年风传的“红色书包暗号”,后来被发现只是某个社团统一采购的纪念品。真正值得关注的,其实是那些融入日常的大学城常见暗语。比如澡堂门口说“忘带水卡”可能是想借洗发水,操场上问“有没有多余的水”往往是看上了你刚买的饮料。
现在的新生都比我们那时机灵多了。上次听见两个女生讨论“要去行政楼交表”,其中一个眨眨眼说:“是交‘心理调查表’吗?”另一个就心领神会地笑起来。后来才知道这是她们约着去奶茶店的暗号。
其实无论哪个大学城,暗语都在不断更新换代。前年流行的“去实验室做项目”,今年可能变成了“参加创新创业讲座”。这些词表面看着正经,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说出来,就多了层只有圈内人才懂的含义。
或许过几年再回赤水大学城,现在这些暗语都会消失。但总会有新的代号冒出来,继续在教室、食堂、小树林之间流转。就像毕业时学长说的那句“以后常回根据地看看”,至今我们仍在群里用“根据地”称呼已经拆迁的旧校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