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油海选场子,江油选拔活动现场实况
走进江油海选场子,那股子热乎劲儿扑面而来。台前挤满了看热闹的街坊,后排的大爷踮着脚探头,旁边大妈手里攥着瓜子,嘴里念叨着“这闺女唱得真不赖”。候场区更热闹,穿练功服的小姑娘正压腿,几个小伙子对着墙角开嗓,那阵仗跟清晨的公园有一拼。
穿西装的工作人员举着对讲机来回跑,每次喊到新号码,人群中就响起窸窸窣窣的动静。有个扎马尾的姑娘攥着号码牌深呼吸,嘴里不停哼着旋律,旁边戴鸭舌帽的男生见状递了瓶水:“别紧张,就当在办迟惫练歌。”
台前幕后的百般滋味
评委席那边倒是安静得多。穿旗袍的女老师托着下巴,在评分表上写写画画,偶尔和身旁的男导演交换意见。突然台上传来清亮的高音,女老师笔尖顿了顿,抬头时眼里带着笑。这场景让我想起叁舅说的——早年在文化宫搞汇演那会儿,谁要能拔个尖,街坊邻居能夸半个月。
角落里有对母女正低声说话。女儿练了八年民族舞,这次特意从成都赶回来参赛。母亲边给她整理衣领边嘟囔:“让你带润喉糖偏不听...”话没说完就被女儿挽住胳膊:“妈,我这不是想家了嘛。”其实很多参赛者都这样,说不在乎名次是假的,可更惦记这份站上家乡舞台的踏实感。
现在这场江油选拔活动现场实况,倒像是把散落在各地的星光都聚拢了。菜市场帮父母守摊的姑娘,工地上哼歌的小伙,学校里的音乐老师,此刻都在后台互相提醒“衬衫领子没翻好”。穿戏服的老爷子正给年轻选手比划水袖动作,说“手腕要绷出朵云彩”,把那孩子逗得直乐。
台上的选手刚唱完就被评委喊住:“等等,你把最后两句再来一遍。”小伙子愣了两秒,突然咧嘴笑了:“好嘞!这遍我放开了唱!”第二遍副歌他直接摘了耳返,声音像刚启封的米酒,把整个场子熏得暖烘烘的。台下有人跟着打拍子,评委相互点点头——要的就是这股子生猛劲儿。
后台电视机正同步转播现场画面,挤在镜框外的选手们比台上还忙活。这个说“他刚才颤音没收住”,那个接话“但感情特别真”。穿玩偶服的工作人员笨拙地穿过人群分发盒饭,被几个姑娘拉着合影,头套歪了半边还比剪刀手。这种杂糅着紧张与欢腾的气息,才是海选最动人的底色。
暮色渐浓时,场内依然灯火通明。晋级名单将在大屏幕上滚动播出,有姑娘掏出小镜子补妆,说“万一镜头扫到呢”;落选的短发女孩红着眼圈收拾道具,旁边大爷拍拍她肩膀:“闺女儿,下回咱换首歌准行!”她噗嗤笑出声,从琴盒里取出二胡:“我现在就能给您来段《赛马》!”
这场江油海选场子映照出太多寻常百姓的念想。或许明天他们又要回到早点铺、写字楼、排练厅,但此刻站在追光灯下,每个人都像揣着颗透亮的水晶糖。当最后一位选手抱着吉他唱起原创歌曲,评委轻轻合上评分表——有些东西本就不需要分数来衡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