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阳100元小胡同,绵阳百元小巷寻访
藏在城市褶皱里的老味道
你说现在一百块钱能干啥?看场电影吃个爆米花就差不多了。但在绵阳这些小胡同里,这一张红票子能带你回到二十年前。
那天我拐进民主路后面那条窄巷,青石板被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几枝叁角梅。快中午时分,几家小餐馆飘出油烟香气,混着老房子特有的潮湿味道。一位系着围裙的大姐正在门口择菜,看我张望,抬头笑笑:“吃点啥?今天有刚进的嫩豆花。”
我找了个小马扎坐下。这家店连菜单都没有,灶台就支在门口。大姐边炒菜边唠:她在这开了叁十年店,以前这条巷子热闹得很,现在年轻人都爱去商场,倒是些老主顾还认这个味。
酸菜炒肉丝、麻婆豆腐、豆花,再加碗米饭,结账才四十二。菜装在土碗里,冒着热气。肉丝炒得嫩滑,豆腐麻辣鲜香,比那些装修精致的馆子更让人胃口大开。
往巷子深处走,发现个补鞋摊。老师傅戴着老花镜,手上活计不停。我随口问补个鞋跟多少钱,“十块。”他头也不抬。旁边等着的大爷接话:“李师傅在这补了四十年鞋,我孙子运动鞋开胶都拿来。”
再往前,剃头铺子收音机放着川剧,五金店门口摆着搪瓷缸,杂货铺的棒棒糖还是小时候那种。在这些绵阳百元小巷寻访,时间好像慢了下来。
路过一家竹器店,老板正编着竹篮。他说这条巷子最早是卖竹编的,后来慢慢有了各种小店。“现在网购方便,但我们这些手编的篮子还是有人认。”他拿起个菜篮,“这个叁十五,能用好几年。”
傍晚时分,我在巷口烧饼摊买了两个糖烧饼,才六块钱。咬一口,酥脆掉渣,红糖流淌。摊主是个年轻小伙,说是奶奶教的方子,“她摆摊卖烧饼供我上大学,现在该我接班了。”
华灯初上,我揣着剩下的五十多块钱走出巷子。回头看,那些亮起灯光的小店像星星点缀在暮色里。这条绵阳100元小胡同给的,不只是省下的几十块钱,更是种久违的踏实。
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,这些角落固执地保留着过去的温度。下次如果你来绵阳,不妨也去找找这些绵阳百元小巷寻访,用一张百元钞票,买回半日旧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