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壁小红书的约定,鹤壁小红册的邀约
那本红色封皮的小册子,是我在鹤壁老城区的旧书摊上偶然翻到的。书页已经泛黄卷边,里面用钢笔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店铺地址和手绘地图——红旗街的烧饼夹里脊要配甜面酱、山城路的胡辣汤清晨六点最浓稠、长风路那家剪纸老匠人每周叁下午才开门。这本被遗忘的「鹤壁小红书」,像是某个陌生人留给这座城市的温柔约定。
循着册子里的线索,我开始了在鹤壁的漫游。周日上午果然在红旗街找到了那家烧饼摊,刚出炉的烧饼烫得左手倒右手,老板娘看见我翻看红册子,笑着往烧饼里多塞了片里脊:“这老黄历还有人用呐?我公公当年也记过这么一本。”原来在智能手机还没普及的年代,当地人都习惯用这种手写册子分享生活窍门,他们管这叫「小红册的邀约」——不是网红打卡的跟风,而是街坊间口耳相传的生活智慧。
纸页间的城市温度
周叁下午我准时找到剪纸匠人的店铺,老人正戴着老花镜刻喜字。“又是个看红册子来的?”他推推眼镜笑了,“这些年来了七八个这样的年轻人了。”他拿起锥刀继续工作,纸屑纷飞中轻声说:“现在都看手机了,可纸上的东西啊,能存住人气。”
那本「鹤壁小红书的约定」里,最动人的是各种用铅笔后添的备注:“2020年3月补:李记搬至巷内”“注:王婆婆周叁休息”。这些不同笔迹的续写,让这本册子变成了流动的活档案。在浚县古城墙上,我遇见正在拓碑的文史工作者小张,他翻看册子后恍然大悟:“这就是我们一直在找的民间生活志啊!”他说要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「小红册的邀约」收集起来,存在博物馆的数字档案里。
傍晚坐在云梦山脚的石凳上,我忽然明白这场相遇的意义。当算法推荐把我们困在信息茧房里,这本偶然得来的册子却让我看见了鹤壁最本真的模样。那些钢笔字记录的不是攻略,而是具体而微的生活瞬间,是街巷里即将消失的「鹤壁小红书」传统。
离开鹤壁前,我在册子空白处添了新发现:西山民宿的露台适合看星空,春雷巷的梧桐树下秋天最美。把册子放回旧书摊原处时,书贩正在给新淘来的旧书编号。他会不会知道,这本红色册子正在完成某种奇妙的接力?当某个午后再次被有缘人翻开,纸页间的「鹤壁小红书的约定」将继续生长,像太行山间的溪流,静静串联起不同时空的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