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台耍女娃,东台戏女娃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0:58:13 来源:原创内容

东台的夏天总是热得人发慌,知了在梧桐树上没完没了地叫着。我蹲在巷口的石墩上,看着隔壁家的二妞和她妹妹在槐树底下跳皮筋。两人辫子一甩一甩的,汗水把碎发粘在红扑扑的脸蛋上。

“你俩歇会儿吧,看着都热。”我朝她们喊了一句。

二妞停下来抹了把汗:“哥,要不你来耍会儿?”她眼睛亮晶晶的,透着股调皮劲儿。我笑着摇摇头,心里却想起老一辈人常说的那句话——这东台耍女娃的事儿,打从我爷爷那辈就开始了。

老街上的热闹

要说这东台耍女娃,可不是什么欺负小姑娘的意思。在咱们这儿,“耍”是逗着玩、闹着玩,是街坊邻里之间亲热的表现。谁家要是有个小姑娘,整条街的人都乐意逗她玩儿。

就拿前儿个来说吧,村口的王奶奶蒸了糖叁角,看见小芳放学路过,非得塞两个到她书包里。“丫头拿着,甜着呢!”小芳那孩子腼腆,红着脸道谢,一溜烟就跑没影了。王奶奶还在后头喊:“慢点儿跑,别摔着!”

这种东台戏女娃的场景,在镇上再平常不过了。有时候是给块糖,有时候是夸句“这闺女真俊”,要不就是故意逗她们说“这么大了还不会做饭啊”。孩子们表面上害羞,心里可是美滋滋的。

我记得小时候,最喜欢跟着大孩子们在镇上转悠。那时候镇上有个老茶馆,老板娘特别喜欢我们这些半大孩子。每次路过,她总要招呼:“丫头们,进来喝口凉茶!”我们你推我搡地进去,她就挨个给我们倒茶,还要捏捏我们的脸蛋。

“这丫头,越长越水灵了。”她总是这么说,然后往我们手里塞几块花生糖。我们嘴里含着糖,甜得眯起眼睛,心里那份得意劲儿就别提了。

变了味儿的“耍”

不过啊,这些年我发现,这东台耍女娃的味道,好像有点变了。上次我回老家,正好碰见邻居家在逗孩子。那家六岁的小姑娘穿了条新裙子,大人们围着她说:“这么好看,将来要当明星啊?”“长大了给叔叔家当儿媳妇呗!”

小姑娘被说得直往妈妈身后躲,小手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。我看着忽然觉得不是滋味——这哪儿是耍女娃啊,这不成让孩子难堪了吗?

晚上在饭桌上,我跟爸妈说起这事。我爸抿了口酒,慢悠悠地说:“从前我们耍孩子,是看孩子可爱,想让孩子高兴。现在有些人啊,是为了自己寻开心。”我妈在一旁点头:“可不是嘛,现在的孩子心思细,哪能像从前那样瞎逗。”

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确实,从前的东台戏女娃,讲究的是个度。大人逗孩子,就像轻轻挠痒痒,挠重了不行,挠轻了没意思,得恰到好处才行。

老街坊的智慧

说到把握分寸,我想起镇上的李大爷。他今年七十多了,在街口开了个修车铺,最爱和路过的小姑娘打招呼。可他从来不说过分的话,顶多就是:“上学去啊?好好听课!”“今天这裙子真好看,像只花蝴蝶。”

有一回我问他:“李大爷,您怎么这么会哄孩子?”他乐呵呵地放下扳手:“这有啥?将心比心呗。你要是真喜欢孩子,孩子能感觉到。你要是拿孩子取乐,孩子也能感觉到。”

这话说得真在理。真正的东台耍女娃,是发自内心的喜爱,是把别人家的闺女当成自家孩子来疼。那种感觉,装是装不出来的。

就像前些天,我看见隔壁二妞在门口哭鼻子。原来是考试没考好,怕回家挨说。对门的张阿姨正好路过,蹲下来给她擦眼泪:“傻孩子,一次没考好怕啥?下次努力就是了。走,阿姨家刚做了糯米糕,甜着呢。”

二妞抽抽搭搭地跟着去了,没过一会儿,就听见她在张阿姨家院子里笑出了声。这才是真正东台耍女娃该有的样子——在孩子需要的时候,给个温暖的拥抱,说句暖心的话。

其实想想,这东台耍女娃的传统能传这么多年,不就是因为咱们这地方的人厚道吗?大人们逗孩子玩,是表达喜爱的方式;孩子们被逗得咯咯笑,是感受到了这份情意。

现在每次回东台,看见老街坊们和孩子们其乐融融的样子,心里就觉得特别暖和。这份淳朴的乡情,这份真挚的喜爱,大概就是东台耍女娃最动人的地方吧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