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宾品茶上课,宾客茶艺研习课堂
走进茶艺教室时,檀香混合着茶香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几位早到的宾客正围着茶桌低声交谈,玻璃壶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,整个空间弥漫着让人放松的氛围。
今天的主讲人是陈老师,她穿着靛蓝棉麻长衫,手腕上戴着一串沉香木珠。见人来得差不多了,她轻轻敲了下茶则:“咱们开始吧?先说说我为什么要用盖碗冲泡这泡凤凰单丛。”
从烫杯开始的故事
“很多人觉得烫杯就是个形式,”陈老师边用热水浇淋茶具边说,“其实啊,温热的盖碗才能激发出茶叶最原始的香气。就像我们接待朋友,得先让环境温暖起来,对方才愿意敞开心扉不是?”她手腕轻转,将茶叶拨入盖碗的姿势,像极了在给老友整理衣领。
坐在我旁边的李姐忍不住感叹:“以前自己泡茶都是抓把茶叶扔杯子里,哪想过还有这些门道。”她跟着模仿烫杯动作,却不小心碰倒了茶夹,引得大家善意地笑起来。这种小插曲反而让气氛更轻松了。
陈老师继续演示注水手法:“水要从杯壁缓缓流下,不能直接砸在茶叶上。好茶像敏感的客人,得温柔对待。”她停顿片刻,看着在热水中缓缓舒展的茶叶,“其实每片茶叶都在讲述它生长的故事——山头的海拔、采摘时的晨露、制茶人的手艺...”
茶汤里的时光
当第一泡茶汤分到大家的小杯里,整个教室突然安静下来。有人凑近杯口轻嗅,有人对着光观察茶汤颜色,还有个年轻姑娘偷偷拍照说要发给妈妈看。我抿了一小口,花香在舌尖绽开的瞬间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茶汤会说话”。
“注意第二泡的回甘。”陈老师提醒道。果然,咽下茶汤后,喉间泛起丝丝清甜。坐在角落的王先生若有所思:“这感觉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山泉水。”这句话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,有人说起自己第一次品岩茶的经历,有人分享收藏茶具的趣事。
茶过叁巡,原本拘谨的宾客们都放松下来。穿西装的中年男士解开领带,认真记着笔记的女生也放下了笔。陈老师适时拿出茶点:“配着茶吃,别空腹喝太多。品茶不该是件紧绷的事,就像招待来家里的客人,太客气反而生分。”
后续的宾客茶艺研习环节更有意思。大家轮流操作茶具,互相指点手法。李姐紧张得手抖,对面的大爷乐呵呵安慰:“没事,我刚开始还不如你呢。”陈老师穿梭在茶席间,偶尔调整某人的握壶姿势,或者提醒注水时机。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,亲手做起来才知道有多讲究。
窗外天色渐暗,茶席上的笑声却越发响亮。最后一道茶喝完时,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。王先生小心收起茶样说要回家练习,几个年轻人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下次再聚。陈老师站在门口送别每位学员,就像送别熟识的老友。
收拾茶具时,我看着盖碗里舒展的茶叶,想起陈老师说过的话:“茶叶遇水重生,把最好的滋味奉献给懂它的人。”也许这就是茶艺的魅力——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泡茶,更教会我们如何在一杯茶的时间里,找回从容的生活态度。那些在茶香中建立的联系,比任何技巧都值得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