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平私人工作室快餐,高平私房快餐定制
这两天路过城南,发现街角新开了家“高平私人工作室快餐”,暖黄色的灯光从落地窗透出来,倒是挺惹人注意。正好赶上饭点,我推门进去,老板娘正端着刚出锅的红烧肉往保鲜柜里摆。
“咱们这儿和别家不太一样。”她撩起围裙擦擦手,“都是提前订好的份数,每天就做这么多。”保鲜柜里整齐码着二十来个方格餐盒,酱排骨透着琥珀色的光泽,清炒时鲜冒着热气,每份还配了小巧的炖盅。这让我想起现在很多人提起的“高平私房快餐定制”,大概就是这种路数。
私房菜走进了快餐盒
说来也挺有意思。现在大家既要省时间,又不想亏待自己的胃。普通外卖吃腻了,大饭店打包又嫌麻烦。这种私人工作室刚好卡在中间位置——比食堂精致,比餐厅随意,还带着点家里做饭的实在。
老板娘指了指墙上的小白板,上面用彩笔写着本周菜单。“周一定了15份的人家,特意要求把宫保鸡丁里的花生换成腰果。”她笑着说,“现在人都懂吃,有的要少油少盐,有的孩子挑食不吃香菜,我们都记得住。”玻璃厨房里,两个厨师正往餐盒里分装菜品,电子秤就摆在手边。这种细致劲儿,倒真有点像给自家人准备饭菜。
我翻开桌上的点餐本,发现下周的菜谱已经贴出来了。周叁是山药炖小排,周五是黄鱼烧豆腐,每天还搭配不同的时令蔬菜。旁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写着备注:“303室王阿姨血糖高,汤汁单独放”“702小李不要蒜”……这高平私人工作室快餐能做到这个份上,确实花了心思。
正聊着,进来个穿西装的小伙子,显然是熟客。“还是老样子?”老板娘边问边从保温柜取出专属餐盒。小伙子点点头:“今天客户刁难,饿得前胸贴后背了,就盼着这口热乎饭。”
藏在细节里的温度
厨房里飘出爆香的姜蒜味,让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家,还没进楼道就闻见各家各户的饭菜香。现在住商品房,这种体验早就没了,但在这间小店里,居然又找回了点那种感觉。
“最开始就是给周围几栋写字楼送午餐。”老板娘靠在柜台边回忆,“后来老客带新客,现在得提前叁天预订才行。”她指指冷藏柜里密封好的半成品,“那些是附近几个上班族订的,他们晚上回家加热就能吃。有个姑娘说,比她自己瞎凑合强多了。”
墙角的微波炉叮了一声,刚才的小伙子已经打开餐盒吃起来。我瞥见他的菜色:主菜是葱烧牛肉,配了清炒芦笋和番茄炒蛋,旁边小格里的米饭还撒了黑芝麻。这种搭配,既照顾到营养,看着也舒心。
又来了位取餐的大姐,直接报了手机尾号。“给我家孩子订的,他初叁了,晚上补课回来晚。”她仔细查看了餐盒里的菜品,“你们这高平私房快餐定制确实省心,孩子说比学校食堂好吃多了。”
天色渐暗,玻璃窗上的水汽凝成了细密的水珠。取餐的人来了又走,每个人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饭菜,脸上都带着“今天总算能吃顿像样饭”的满足。这种私人定制式的服务,好像把过去那种邻里间的信任感又慢慢织了回来。
离开时,保温柜里只剩下最后两份餐。路灯已经亮了,我回头看了眼暖黄灯光下忙碌的身影,忽然觉得,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为一口安心饭菜花费心思,实在是件挺温暖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