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江微信附近人300元一次,潜江微信附近人300元一单
最近在潜江本地群里,总看到有人提起微信附近人功能,标着300元一次的消息时不时跳出来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个价格时我还愣了下,这数字也太整齐了吧?
昨天碰到住对门的老李,他边掏手机边摇头:“现在这些附近人打招呼的,十个有八个开口就是叁百块。”他翻出聊天记录给我看,最新那条消息写着“潜江本地服务300元一单”,后面跟着个微笑表情。
藏在数字背后的门道
我特意留意了几天,发现这些标价300的账号有个共同点——资料页都写得很含糊。不是“休闲娱乐”就是“放松身心”,再配张模模糊糊的头像。有次我试着问具体做什么,对方秒回“加微信细聊”,再追问就没了动静。
楼下便利店老板娘说得更直白:“这些叁百块的生意啊,就像我们店里的盲盒,买之前谁也不知道里头是啥。”她边说边整理货架,“前两天还有个小伙子来买烟,抱怨说付了300块,结果对方让他去发传单。”
住在城南的表姐也遇到过类似情况。她收到条附近人消息,写着“潜江微信附近人300元一次”,以为是家教兼职。加上微信后对方始终不说清楚内容,只反复强调“来了就知道”。表姐觉得不踏实,最后还是没去。
那些被价格标签模糊的边界
其实微信附近人功能本身挺好用的。前阵子我们小区业主就是通过这个功能找到了装修师傅,价格公道活也细致。但现在“300元”这个标价像成了某种暗号,把正常交流搅得变了味。
我认识个做正经代驾的小哥,他说现在都不敢在微信名里写价格了。“明明写的是代驾300元一单,总有人跑来问特殊服务。”他苦笑着把手机揣回兜里,“后来改成面议,麻烦事少多了。”
这种情况在晚上特别明显。昨晚十点多我打开附近人,刷新出来的动态里,连着五条都带着300元的标价。有条动态甚至直接写着“潜江微信附近人300元一次,同城速达”,配图是张夜景照片。
老同学在做社区调解工作,他说最近接到的好几起纠纷都与此相关。“有对夫妻吵到居委会,就是因为妻子经常收到300元一次的附近人消息,丈夫怀疑她动了心思。”他翻着记录本叹了口气,“其实她每次都是直接删除的。”
或许该像楼下茶馆老板说的那样,给这些模糊标价立个规矩。“我店里明码标价,菊花茶15龙井30,客人从不问第二遍。要是那些微信生意也能写明白到底做什么,哪来这么多误会?”他拎着铜壶给客人添水,热气蒸腾中又补了句,“不过啊,可能有些人就怕写太明白呢。”
今天路过街角,看见两个年轻人站在公告栏前指指点点。凑近才发现是张新贴的警示语,提醒注意网络交友安全。穿蓝衣服的男生扭头对同伴说:“早知道上次那300块的活我不该接,忙活半天才给一半钱。”另一个穿条纹衫的接话:“我倒是接过300元一单的派传单,就是跑遍全城太累人。”
夜幕降临,手机又弹出附近人的新消息。这次我没急着划掉,反倒认真想了想:如果哪天大家都把服务内容写得清清楚楚,这功能会不会更好用?不过这个念头很快被打断了——小区群里有邻居正在组织篮球赛,我赶紧报名接了个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