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喝茶上课资源群,沧州品茶学习交流圈
这两天在老城区喝茶,碰见个有意思的事儿。隔壁桌两位大哥聊得热火朝天,说什么现在找地方喝茶都得靠“组织”了。我竖起耳朵仔细听,原来他们正讨论着一个叫沧州喝茶上课资源群的圈子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表妹想学茶道,跑遍半个城都没找到合适的老师。后来不知从哪儿加了个群,周末直接去茶艺师家里上课,老师手把手教,学费还比培训机构便宜叁成。她说那氛围就像街坊邻居串门,边嗑瓜子边学冲泡手法,不知不觉就把龙井、普洱的门道弄明白了。
茶香里的烟火气
说实话,现在满大街的茶楼装修得是气派,可总觉得缺了点儿人情味。上周我特意跟着朋友去蹭了次沧州品茶学习交流圈的活动,是在个老小区的一楼住户家里。阳台改成的茶室摆着五六把竹椅,穿棉麻衫的店主正在演示怎么醒茶。有个大姐带着自己收藏的二十年老茶饼来品鉴,大家轮流闻香时,她眼睛亮晶晶地说:“这茶我嫁人时爹妈给的压箱底,今天总算喝出滋味了。”
您发现没有?这种自发形成的沧州喝茶上课资源群特别像早年的兴趣小组。谁家有好茶叶就带来分享,谁认识茶艺师就牵线组个局。前几天群里还在传,有对年轻夫妻通过喝茶认识了不少邻居,现在他们家周末变成临时茶室,连小区物业都来找他们商量合办中秋茶会。
不过也有人担心,这种私人圈子会不会藏着什么猫腻?我观察过几次,人家规矩其实挺清楚——新成员要老会员介绍,活动费用当场础础。有次年轻人带了两饼疑似做旧的普洱,立马被几位老茶客看出端倪,反倒成了现场教学案例。
现在天冷了,群里正热闹讨论煮老白茶配陈皮的方法。听说下周要在古玩城办冬日茶席,负责主讲的那个退休教师,据说光不同年份的寿眉就收藏了二十多种。这种藏在市井里的茶香,倒比那些挂着金字招牌的茶舍更让人惦记。
昨天路过菜市场,看见卖香菇的大婶边守摊边看手机里的茶道视频。她笑着跟我说,儿子给她加了什么沧州品茶学习交流圈,现在挑茶叶都比以前内行了。这话让我琢磨着,或许最好的茶文化,本就应该这样长在柴米油盐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