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坛喝茶上课资源群,金坛品茶学习交流圈
金坛茶香里的别样课堂
最近在金坛的茶友圈里,常听到两个挺有意思的说法——“喝茶上课资源群”和“品茶学习交流圈”。乍一听可能觉得新鲜,这不就是把喝茶和上课凑一块儿了吗?还真别说,我抱着好奇去了几次,发现这里头藏着不少门道。
记得头回参加是在个老小区的茶室里,十几个人围坐着,主泡的是位戴眼镜的杨老师。他边烫杯子边说:“咱们今天喝的是本地产的金坛雀舌,大家先闻闻干茶香。”我学着他的样子捧起茶杯,那股炒豆混合着青草的香气,确实和平时牛饮的感觉不一样。杨老师不紧不慢地补充:“看茶汤颜色透亮,说明制作工艺到位。”就这么简单两句话,让我突然意识到,原来喝茶真不能光解渴。
后来去得多了,发现这个金坛喝茶上课资源群确实实在。有次遇上位种了叁十年茶的老农,他摊开满手老茧讲:“你们别看茶叶在杯里漂得好看,我们从清明前就开始蹲在茶园里,一芽一芽地掐。”他教我们怎么看茶叶的嫩度,怎么区分机器采和手工采的差别。那天我端着茶杯,突然觉得这杯茶重了不少——里面装着的是茶农大半年的辛苦。
慢慢地,我在这个金坛品茶学习交流圈里认识了各色各样的人。有专门研究茶具的退休教师,每次都会带不同的紫砂壶来;有开了十几年茶馆的老板娘,最懂怎么根据客人口味推荐茶叶;还有几个像我这个年纪的上班族,都是来偷闲找片刻安宁的。大家围坐一桌,聊的不只是茶,有时是工作上的烦心事,有时是孩子教育的困惑。茶杯里飘起的热气,好像把人和人的距离都拉近了。
上周下雨,茶室里人不多。李姐泡着陈年普洱忽然说:“其实喝茶就像过日子,头几泡浓烈,中间平稳,到最后淡了还有回甘。”我们几个都笑了——这话真没说错。在群里呆久了,确实能感受到这种变化。刚开始大家都急着学知识,争着认茶叶品种;现在反而更享受那个氛围,偶尔还有人带点自家做的茶点过来分享。
前两天群里新来了个“90后”茶艺师,教我们用盖碗的正确手法。我手笨老是烫着,她笑着说:“别急,我当初学的时候打碎了好几个呢。”然后手把手地调整我手指的位置。那天我总算学会了“凤凰叁点头”的窍门,虽然动作还生硬,但倒出来的茶汤确实匀了不少。
其实要说在这个圈子里学到了多少高深学问,那倒没有。但确实改变了我对喝茶的看法。以前觉得喝茶就是喝茶,现在会留意水温对不对,泡的时间合不合适。更难得的是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人,大家因为一杯茶坐在一起,聊得投缘了就多喝两杯,觉得茶叶不合口味就换一种试试。这种松弛自在的感觉,在别处还真不容易找到。
下午又要办茶会了,说是要品鉴今年新到的秋茶。我准备带上最近淘到的建盏去给大家瞧瞧——这是上回茶会学到的,好茶配好器确实不一样。对了,听说这次还要教怎么存茶,这个我得认真记笔记,家里那罐龙井放得味道都不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