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江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的火车站小街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8:39:34 来源:原创内容

一条小巷的温度

每次从牡丹江火车站下车,我总是不急着往大路上赶。偏偏爱绕到车站东侧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去。这条路,本地人管它叫“车站小巷”,地图上可找不到。你要是问路,老牡丹江人会眯着眼笑:“就火车站旁边那条小街呗,好找!”

巷子不宽,刚够两辆三轮车错身。脚下的石板路磨得发亮,边角处还留着前几天下雨的水痕。? 右手边是家开了二十多年的包子铺,蒸笼摞得比人还高,那股面香味儿混着肉香,能飘出半条街去。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看见熟客就扯着嗓子招呼:“老规矩?俩猪肉大葱的?”

往里走,修自行车的老王师傅的摊子就支在电线杆底下。他那工具箱里的物件,比年轻人的岁数都大。有回我车链子掉了,他一边用改锥拨弄,一边和我唠:“这牡丹江火车站小巷子啊,我待了叁十年喽。看着绿皮车变高铁,看着小娃娃变大高个。”他拧紧最后一颗螺丝,用油污的手背抹了把汗,“就这巷子没咋变,还这味儿。”

巷子中间有段儿特别窄,两侧老楼的晾衣杆几乎要碰到一起。挂着的衬衫、床单随风轻轻晃着,把阳光剪成碎片,落在买菜的老人家身上。她提着刚挑好的土豆,和卖菜的大姐还价:“便宜五毛呗,我天天来。”那声调里没有火气,倒像是老邻居间的玩笑。

再往前,能看到那家旧书店了。门脸小得容易错过,可老板收集的全是本地的老照片、旧志书。我翻到过一本八十年代的牡丹江风物志,里面竟然有这牡丹江火车站小巷子的老照片——那时路边还是砖瓦房,现在都成了小楼,可那股子生活气息,倒是一点没走样。

黄昏时分最是热闹。下班的人拎着公文包匆匆穿过,学生们聚在便利店门口分一根烤肠,外卖小哥的电瓶车响着铃铛小心穿行。各种声音混在一起——炒菜的刺啦声,电视新闻声,小孩的哭笑声——不觉得吵,反而让人安心。

站在这条邻近的火车站小街往主路看,能望见火车站钟楼的尖顶。那边是来来往往的旅客,急匆匆的,每个人都带着远方的故事。而巷子里的人,日子过得慢,今天和昨天差不多,明天大概也是这样。

我突然觉得,这条牡丹江火车站小巷子像个生活的夹层。它不在繁华的主干道上,也不是什么旅游景点,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条巷子。可偏偏是这种普通,最让人放松。你不用想着要去哪儿,也不用扮演什么角色,就是走着,看着,听着。

天快黑时,巷口的水果摊亮起暖黄色的灯。苹果堆成小山,橘子泛着光。我称了半斤枣,摊主顺手多抓了几个:“今儿新到的,甜着呢。”走出巷口回头,那灯火绵延成一条线,像给冰冷的火车站镶了道温暖的边。

下次你若从牡丹江站下车,不妨也来找找这条小巷。它可能给不了你惊奇的风景,但那份扎实的、热乎乎的生活劲儿,或许能让你在旅途的间隙,喘上一口舒服的气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