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井上课喝茶辩辩群,龙井课堂品茶微信群
前几天刷手机,偶然在一个茶叶爱好者的社群里,看到有人分享了一张照片。青瓷杯里泡着明前龙井,嫩芽在水中缓缓舒展,背景竟是摊开的笔记本电脑和密密麻麻的笔记。照片旁配着一行字:“龙井上课喝茶辩辩群,日常打卡。”我盯着这张图看了好久,心里直犯嘀咕:上课还能喝茶?这又是什么新奇的操作?
出于好奇,我顺着链接摸进了这个群。好家伙,群里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,但聊的可不是白菜萝卜。有人刚泡上一杯狮峰龙井,正在分享汤色;有人对着一本《茶经》电子版提问,立刻就有好几条语音回复;更多的是像最初发图的那位朋友一样,开着视频会议软件,各自安静地看书、写论文,偶尔抬头对着镜头举杯示意,像是一种无声的陪伴。这哪里是简单的喝茶闲聊,这分明是一个以茶会友、共同学习的线上自习室嘛。
原来茶香也能飘进课堂
群主“老陈”是个资深茶客,也是位大学老师。他告诉我,起初就是几个喜欢龙井的学生,总缠着他问问题。后来人多了,索性拉了个群,方便交流。不知怎么的,这个群的画风就慢慢跑偏了。“一开始确实只聊茶叶品质、冲泡手法,”老陈发来个哭笑不得的表情,“后来不知谁先开始的,一边在群里语音上课,一边泡茶。大家发现,在这种淡淡的茶香里,听着课,记着笔记,心特别容易静下来。”
这个发现可不得了。群里开始自发组织“线上自习室”,约定好时间,各自泡上一杯龙井,然后一起视频学习。用他们的话说,“一个人学习容易分心,一群人隔着屏幕,安安静静地陪着,偶尔抬头看看别人都在努力,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懒了。” 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认真劲儿,比什么“鸡汤”都管用。
我试着参加了一次他们的“云品茗自习”。晚上八点,准时进入视频房间。屏幕上七八个小窗口,有人对着代码沉思,有人在纸上写写画画。我手边也放着一杯刚沏的龙井,清雅的豆香若有若无。说来也怪,看着屏幕里一个个专注的身影,听着偶尔传来的翻书声和轻微的键盘敲击声,我原本有些焦躁的心,真的慢慢沉静了下来。那个晚上,效率出奇地高。
这种模式很快衍生出了另一个根据地——龙井课堂品茶微信群。这个群更偏向于知识分享,时不时会有像老陈这样的“专家”开个十几二十分钟的微型讲座,内容天马行空,从龙井的炒制火候,聊到宋代点茶,再跳到时间管理方法。没有硬性的任务,想听就听,一切随心。这种松弛又带着点文化味儿的氛围,吸引了不少年轻人。
有个叫小雨的群友跟我说,她以前是个“手机重度依赖患者”,看书超不过十分钟。自从进了群,被这种氛围感染,也开始试着泡杯茶,跟着大家一起学习。“现在感觉,手机好像没那么好玩了,”她笑着说,“反而是看着茶叶在杯子里浮沉,心就定了。算是意外收获吧。”
当然,问题也不是没有。比如,有人会觉得这种形式过于“小资”,或者担心视频会分散注意力。但就我自己的体验来看,核心并不在于形式本身,而在于那群人共同营造出的“场”。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,告诉你:你看,不止你一个人在努力。这杯龙井,就像是一个信号,一闻到那个熟悉的香气,大脑就自动切换到了“学习模式”或者说“静心模式”。
如今,我已经习惯在需要专注工作或读书时,泡上一杯清茶,心里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个群,想起那些隔着屏幕、素未谋面却一同努力的茶友们。龙井上课喝茶辩辩群和它的“兄弟”微信群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喝茶或上课。它更像是一个小小的精神角落,用一缕茶香,为浮躁的生活,留住了一份难得的沉静与专注。这大概就是传统与现代,一种意想不到的巧妙结合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