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水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附近街巷200元一回
街角听到的对话
那天路过衡水火车站附近,无意间听见两个人在巷口闲聊。“这地方真能找到200元一次的吗?”一个背着包的中年男人低声问着。旁边穿夹克的人摇摇头:“难说,现在管得严,很多都转到更隐蔽的角落了。”他们说话时眼神警惕地扫视四周,见我走近便立刻散开了。
这条小巷离火车站就隔两条街,窄得连叁轮车都难掉头。墙角的青苔长得老厚,几户人家的窗台上还晾着打补丁的工装。杂货店老板娘坐在门口剥豆子,我问她是否知道这一带有什么特别服务,她突然笑出声:“你也是听信那些传言来的?隔叁差五就有人来问200元一次的事。”
其实仔细想想,这种传闻在很多老城区都存在。我家楼下修自行车的王师傅说过,他二十年前刚来衡水火车站时,就听过类似的流言。那时巷子口还有家录像厅,总有人说能买到便宜票,结果都是骗人的把戏。
现在这条巷子白天倒是挺热闹。卖煎饼的叁轮车准时出现在邮局门口,裁缝铺的机器声从早响到晚。偶尔能看到几个蹲在路边等活干的临时工,他们抽着烟计算今天能挣多少工钱。两百块对他们来说,可能是两天的饭钱加上一包烟。
住在巷尾的李阿姨说,去年冬天有个外地人在这转悠到半夜,非要找什么“特别服务”。最后被巡逻的民警带走了,原来那人听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。这事成了邻里间的笑谈,都说现在骗子的手段真是防不胜防。
不过话说回来,为什么偏偏是200这个数字?在路边卖水果的老周觉得,这个价钱定得巧妙——既不会贵得让人退缩,又不至于便宜得显得可疑。他削着菠萝对我说:“就像我这儿十块钱叁斤的水果,你说贵吧舍不得,说便宜吧又怕不新鲜。”
黄昏时分,巷子里的路灯次第亮起。几个放学的小孩追逐着跑过青石板路,他们把书包甩在背后,完全不知道这条普通巷子承载着怎样的传闻。或许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角落,在口耳相传中渐渐变了模样。
夜幕降临后,确实能看到些不同的人影。有个穿西装的男人总是在第叁个电线杆下等人,还有个戴帽子的妇女反复经过便利店门口。但我观察了叁个晚上,最终只看到他们走进巷子深处的居民楼,窗台还挂着刚洗的校服。
巷口修鞋的张大爷说得在理:“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?我修双鞋都要二十块,那些传说两百块就能办成的大事,多半是有人编出来解闷的。”他手里的锤子敲得叮当响,仿佛在给这句话打上标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