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国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兼职电话服务3小时
最近在小区布告栏看到一张手写广告,标题挺显眼——"安国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"。这让我停下脚步琢磨了半天,现在初中生都开始做这种兼职了吗?
顺着广告上的号码打过去,接电话的是个声音稚嫩的男生。他说自己叫小宇,今年初二,家里条件不太好,想赚点零花钱买辅导书。"就是陪人聊聊天,解解闷。"他说话时偶尔会停顿,像是边想边说,"有时候帮隔壁老奶奶读读药品说明书,有时候陪加班晚归的姐姐走夜路。"
意想不到的服务内容
原来这100元3小时电话服务,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简单陪聊。小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服务项目:帮独居老人记医保报销流程,给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辅导作业,甚至代养宠物的人遛狗。有次他连续叁天帮楼下餐馆老板翻译外卖平台上的英文评价,老板直接往他书包里塞了俩肉夹馍。
巷口修鞋的张大爷是他固定客户。"孩子比我孙子还贴心。"张大爷边说边敲着鞋跟,"上周我关节炎犯了,他每天放学来帮我收摊,搬东西从不多收钱。"
这种学生兼职电话服务渐渐在街坊间传开。现在小宇有了五个同学加入,他们用作业本登记预约,拿饼干盒当钱箱。最忙的是月底,要帮邻居核算水电费,几个孩子围在石桌旁按计算器,草稿纸写得满满当当。
王阿姨是他们的老主顾,她丈夫常年出差,儿子在外地上大学。"有时候就是让小宇来家里坐着写作业,我在厨房包饺子,听见翻书声就挺安心。"她说上次自己发烧,小宇守着电饭煲熬了叁个小时粥,"这孩子愣是不肯多收钱,说超时部分算赠送。"
现在他们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,从最初单纯的电话陪伴,发展到线下实地帮忙。但价格始终没变,还是按100元3小时电话的标准折算服务时间。孩子们说这是妈妈教的道理——街坊邻居的情谊比赚钱重要。
傍晚经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:穿着校服的身影穿梭在巷子里,时而踮脚帮人取晾衣竿,时而蹲着修自行车链子。有个扎马尾的女孩正在教小朋友迭纸飞机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。
或许这种最原始的互助方式,反而成了快节奏社会里的温暖注脚。那些藏在作业本账目里的善意,比任何电子支付记录都来得鲜活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