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安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,宁安哪些小巷已开放
这几天走在街上,发现宁安好像有点不一样了。具体哪儿不一样呢?说不上来,就是感觉街坊邻居们的闲聊里,多了些新鲜话题。直到昨天在菜市场碰到邻居张阿姨,她提着一袋刚出锅的糖炒栗子,乐呵呵地跟我说:“西头那条老巷子里的铺子开张了,这栗子就是那儿买的,热乎着呢!”我这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大家念叨的,是那些悄悄焕发生机的小巷子。
这让我不禁好奇起来,宁安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?趁着周末有空,我决定亲自去转转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穿过熟悉的解放路,拐进那条叫做“梧桐里”的巷子,眼前的景象让我愣了一下。记忆里斑驳的墙面现在爬满了绿植,几家小店门前挂着暖黄色的灯笼。虽然是白天,但已经能想象夜晚这里该有多温馨。一位大姐正在自家店门口不紧不慢地擦拭着木质招牌,上面写着“巷口豆腐脑”。我忍不住走过去搭话:“大姐,您这店刚开张吧?”
“开了小半个月啦!”大姐抬起头,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,“以前这儿就是个仓库,空了好些年。今年街道组织我们这些老住户把闲置的房子收拾出来,做点小生意。”她边说边指着巷子深处,“你再往里走,还有做竹编的老李、卖酱菜的周奶奶,都开着门呢。”
继续往巷子深处走,果然闻到了阵阵酱香。周奶奶的酱菜铺子很小,也就五六平米,但坛坛罐罐摆得整整齐齐。她正在给一位熟客装辣白菜,动作不快,但特别仔细。“这辣白菜是我用老家法子腌的,跟超市里的味儿不一样。”周奶奶说话慢悠悠的,“孩子们都说,这么大年纪别折腾了。可我觉得吧,这巷子活起来多好,老街坊能来说说话,年轻人也爱来逛逛。”
是啊,宁安哪些小巷已开放,不光是墙上贴的通知,更是这种久违的烟火气。你能闻到食物的香气,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,还能感受到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度。
老手艺的新生命
转过一个弯,我在“竹艺轩”门口停下了脚步。老李正坐在店门口,手指灵活地翻动着竹条,一只蝈蝈笼子在他手中渐渐成型。店里除了传统的竹篮、簸箕,还挂着些竹制灯罩、小首饰这些新鲜玩意儿。
“现在年轻人喜欢这些,”老李看我感兴趣,主动介绍起来,“传统的要做,新式的也得学着做。这条巷子开放后,来逛的年轻人多了,他们看见这些创新的小物件都觉得稀奇。”说话间,一对年轻情侣在店里挑中了一个竹编台灯,讨价还价的声音里满是欢喜。
我忽然意识到,宁安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,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只是店铺名单,更是这些老手艺找到新出路的故事。老李说他最近收了两个学徒,都是二十多岁的大学生,“他们说这叫‘非遗传承’,我是不懂这些新词,就知道这手艺断不了,心里踏实。”
走出竹艺轩,夕阳已经把巷子染成了金色。叁五个刚放学的中学生挤在一家新开的文具店前,挑选着可爱的贴纸和笔记本;几位老人坐在巷子口的石凳上下棋,旁边放着刚打回来的茶水;自行车铃铛声、炒菜的滋啦声、孩子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——这条沉睡许久的小巷,真的活过来了。
回家的路上,我遇见了社区的王主任。他正拿着个小本子,挨家挨户地了解经营情况。“咱们宁安啊,像这样重新开放的小巷还有好几条呢,”他说,“有的主打美食,有的聚焦手工艺,每条巷子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。重要的是让老街焕发新生机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、找到乐子。”
夜色渐浓,我回头望去,那些小巷里的灯火星星点点,像是宁安这座城市重新跳动起来的脉搏。明天,大概又会有新的小巷悄悄打开门扉,迎接每一位愿意走进去看看吧。毕竟,这座城市的故事,就藏在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弄里,等着人们去发现、去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