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吉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昌吉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最近我表妹总抱着手机不撒手,周末还能听见她压着嗓子说悄悄话。直到她妈妈在家庭群里发了条消息:"这孩子居然用零花钱办了张50块包3小时的电话卡!"
姑姑在电话里跟我抱怨:"你说现在这些运营商怎么想的?叁天两头发推广短信,什么'昌吉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',孩子看了能不动心吗?"我听着电话那头的背景音里,表妹正在抗议:"我们同学都办了这个套餐!"
藏在电话卡里的青春心事
想起我们上初中那会儿,小卖部公用电话前排长队的景象。现在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,可那份想跟朋友说说话的心情,倒是一点没变。只是五十块钱对初中生来说,得攒好几周的零花钱呢。
表妹后来偷偷告诉我,他们班有个"通话小分队",专门研究哪种套餐最划算。那个昌吉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套餐,在他们中间特别火。晚上写完作业,几个人就约好时间打电话,有时候讨论数学题,有时候就是聊聊班里的事。
有回她数学考砸了,躲在被窝里哭,同学在电话那头陪了她整整一小时。"要是没有这50元3小时的电话,我那天晚上肯定难受死了。"表妹说着说着声音轻了下来。
电话线两端的牵挂
其实不止同学之间,这个套餐还连起了不少异地家庭。我们小区王阿姨的儿子在乌鲁木齐读高中,每到周末,娘俩就靠这个套餐聊上一小时。"孩子在电话里说食堂的拉条子没我做的好吃,"王阿姨眼角笑出皱纹,"听着他声音,就像孩子还在身边似的。"
不过家长们也有担忧。隔壁李叔叔没收了儿子的手机:"本来买手机是为了安全联系,现在倒好,整天抱着电话聊个没完。"可第二天他就发现,孩子用零花钱又办了个昌吉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套餐。
这事让我想起前两天在公交车上,听见两个初中生讨论:"我妈说我话费太多,我说这可是昌吉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平均一小时才十六块多!"另一个孩子接话:"就是,比奶茶还便宜呢。"
或许在大人眼里,这只是个普通的通讯套餐。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,这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搭建的小小天地。就像表妹说的:"有些话当着面说不出口,在电话里就能自然地说出来。"
黄昏时分,我又看见表妹坐在阳台的秋千上,手指绕着电话线,轻声细语地说着今天体育课上的趣事。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,电话那端传来朋友清脆的笑声。五十元钱买来的叁小时,装下了整个青春里最珍贵的悄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