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首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随叫随到服务300元
最近在朋友圈里刷到一条消息,标题挺扎眼的——「界首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」。说实话,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,我筷子都停半空了。现在学生们的兼职路子已经这么野了吗?随叫随到服务听着像外卖软件,可这主角换成活生生的人,总觉得哪里拧着劲儿。
当「临时帮手」变成「随身服务」
我家楼下理发店的阿芳姐,上个月就因为这条消息跟她读大专的儿子吵了整宿。孩子背着家里接了叁个「随叫随到」的夜班订单,说是给商业活动当临时保安。结账时对方塞来叁张皱巴巴的百元钞,可孩子回到宿舍才发现,左胳膊被展架划破的血道子都凝成暗紫色了。「这年头叁百块能买什么?连医院清创缝合都不够!」阿芳姐扯着围布抖得哗哗响,染发剂的味道混着眼泪的咸涩在店里飘。
这种学生随叫随到服务300元的模式,最近在城乡结合部特别常见。建筑公司找大学生去工地做安全记录,婚庆公司让播音专业的学生撑场,连民宿开业都喊艺术生来画墙绘。有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苦笑着比划:「最夸张的一次,凌晨两点被叫去国道边上的烧烤摊,帮老板核算半个月的流水。油渍把记账本洇成半透明,叁百块钱里二十块是打车费,剩下的是熬夜损伤费。」
表面看是各取所需——公司用低价解决了临时用工,学生用时间换取了零花钱。但那份没盖章的协议总是轻飘飘的,像雨天粘在鞋底的落叶。去年职校的小李去物流仓库做夜班分拣,右手被传送带夹伤后,雇主撂下句「你自己操作不当」就再没接电话。他攥着诊断书在劳动仲裁大厅转了叁圈,最后被保安当作问路的给请了出去。
藏在叁百元背后的透明锁链
其实很多孩子接单时都明白这价码不对劲。奶茶店兼职时薪二十五,代课两节课八十,相比之下「界首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」的报价,摊算下来可能还不如搬砖。但为什么还是有人不断钻进这个漩涡?
师范学院大二女生小敏的存款截图很说明问题——零钱通里躺着82.36元,下个月要交的考证培训费还差四百。她在手机便签里列着「可透支清单」:如果接两次随叫随到服务300元,就能凑够教材费;要是再接叁次,可以买那支专柜口红当作生日礼物。「我知道亏了,但快钱就像便利店的热包子,明知道馅少皮厚,可饿的时候顾不得。」她低头搅着奶茶里的珍珠,吸管被咬得扁扁的。
更让人揪心的是某些隐形成本。有个物流管理专业的男生连续接单给电商公司理货,期末考《仓储系统设计》时突然发现,自己亲手整理过的货架布局,就是试卷里那道错题的原型。「我在仓库流了半个月汗,居然把错误操作记成标准答案了。」他考完试在操场跑了十圈,运动鞋带散开都浑然不觉。
这种用工模式像辆没有安全带的过山车。餐饮店老板老王私下说过大实话:「临时叫学生比养专职省多了,社保不用交,投诉不用管,干完活拍拍屁股两清。」他厨房里挂着「青年创业示范基地」的铜牌,墙角却堆着十几张没签字的勤工俭学登记表。
或许该有人问问,当「界首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」变成常态时,我们到底在用叁百块购买什么?是年轻人对劳动价值的误判,还是社会给青春标价的底气?黄昏路过职校门口,看见穿校服的女孩蹲在共享单车旁核对订单信息,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长得能缠住整条人行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