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国100米内附近的人,安国百米周边居民信息
这两天在安国老城区转悠,突然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。你看啊,咱们现在住的小区,楼上楼下可能半年都说不上一句话。但在安国这片,特别是那些老巷子里,隔着一百米距离的邻居,反而能热络得像亲戚似的。
巷子头的豆腐脑和巷子尾的自行车
我家楼下王奶奶的豆腐脑摊,每天五点半准时飘香。她说这条巷子住了叁十多户,谁家孩子要高考,谁家老人腿脚不好,她都门儿清。往巷子尾走不到一百米,修车铺的李师傅一边拧螺丝一边念叨:“刚才过去那小伙子是新搬来的,租了老刘家的房子。”我挺惊讶,他才来了两个月,怎么比我这住了五年的人还清楚?李师傅笑呵呵地指着巷口的菜摊:“买菜时聊两句,安国百米周边居民信息不就都在脑子里了嘛。”
这种熟人网络挺奇妙的。你晚上散步,随便哪个路口都能碰见熟人站着聊家常。张阿姨会提醒你明天要停水,楼下小超市老板知道你爱喝什么牌子的酸奶。这种安国100米内附近的人形成的小圈子,比什么智能手机软件都来得实在。
前阵子我们这栋楼水管爆了,水漫得到处都是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不到十分钟,隔壁楼的陈叔拿着工具箱来了,对门的小年轻从公司跑回来帮忙,连斜对面幼儿园的保安大爷都过来维持秩序。这种默契,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。
当然啦,现在安国也有不少新小区,都是高楼大厦。但我观察过,那些在电梯里碰见的邻居,反而很少有这样热络的。有时候我在想,是不是因为老城的街道布局特别?巷子窄,大家出入总能打个照面;院子小,晾衣服时都能聊上几句。这种空间上的亲近,自然而然地就让安国百米周边居民信息流动起来了。
上周末我在早点摊吃饭,听见旁边两位大姐在商量事情。一个说:“我家孙子明年上学,不知道哪所学校好。”另一个立刻接话:“我闺女在实验小学当老师,要不帮你问问?”你看,这就是安国100米内附近的人之间那种独特的信任感。
不过现在年轻人工作忙,早出晚归的,参与这种邻里交往的时间确实少了。但偶尔周末看到他们在楼下和邻居打招呼,或是帮忙拎个东西,感觉这种传统还是在慢慢传承的。毕竟,谁不喜欢回家时有人对你微笑,遇到困难时有人伸手帮一把呢?
昨天傍晚,我又看见王奶奶在教新搬来的年轻夫妇怎么挑新鲜的青菜。夕阳把整条巷子染成金色,那种温暖的氛围,让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“远亲不如近邻”。在安国这片土地上,百米之内的人情味儿,或许正是这座城市最珍贵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