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丘耍女娃,任丘民间女娃表演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00:24:08 来源:原创内容

要说任丘最让人惦记的,还得是那热闹红火的“耍女娃”。这话匣子一打开,我眼前就浮现出庙会时那人头攒动的景象——锣鼓家伙一响,那精神头可就全来了!

这“耍女娃”可不是字面上逗小姑娘玩的意思。在咱们任丘的老话里,“女娃”指的是彩纸扎的假人,做得那叫一个精巧,凤冠霞帔,眉眼传神。艺人用木架子这么一举、一抖、一转,哎,那纸人就跟活了似的,能甩袖,能回头,连手指头都带着戏。您要问这有什么讲究?老辈人说,这最初是祈福纳吉的社火玩意儿,盼着风调雨顺、人丁兴旺。

我小时候最爱挤在人群前头看。掌杆的老师傅姓李,我们都叫他李大爷。他往场子中间一站,气定神闲,手里那叁根细竹竿,就是他让“女娃”活过来的法宝。只见他手腕子轻轻一抖,那红衣“女娃”便袅袅婷婷地“走”了出来;再看他胳膊猛地一抡,“她”又能连着翻几个筋斗,引得满堂彩。这功夫,全在手腕的巧劲和多年的火候上,看着轻松,没个十年八载的练习,可真来不了。

这手艺里的门道

您别以为这就只是个力气活儿。这里头的门道深着呢!每一个动作,都跟戏曲身段挂着钩。那“女娃”一颦一笑,一静一动,讲究的是个“韵味”。李大爷常说:“让死物活过来,你得心里有戏。” 他给“女娃”设计动作,都琢磨着人物的心情,是欢喜,是羞涩,还是娇嗔,全在那根根丝线的提拉掌控之间。

做这“女娃”本身,就是一门绝活。骨架用的是当地产的苇子,又轻又韧。糊的彩纸得是特制的,薄而结实,上色用的也都是矿物颜料,这么多年了都不褪色。光做一个“女娃”头,就得花上两叁天的工夫,眉毛眼睛画得一丁点都不能含糊。

如今,像李大爷这样的老师傅是越来越少了。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这个的,不多。不过,让人欣慰的是,这几年情况好像有点不一样了。镇上开始有人张罗着把这“任丘民间女娃表演”往大了弄,不光在本地庙会演,还去了省里的非遗文化节。这一下,可让不少外地人大开眼界,拿着手机一个劲儿地拍。

去年中秋,我在重修的老戏台下又看了一场。除了李大爷,旁边还多了两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是他的徒孙辈。虽然手上的活儿比起老师傅还显着有点生,但那股子认真劲儿,让人看了心里暖和。他们甚至还试着给“女娃”换了新行头,在传统样式的底子上,加了点现在年轻人喜欢的鲜亮颜色。

看着台上老辈带着小辈,一招一式地传承,台下喝彩声一阵高过一阵,我心里头怪感动的。这东西,它不只是一个表演,更像是咱任丘人从小到大的一份记忆,一种念想。这手艺能不能一直这么红火地传下去,谁也说不准,但至少眼下,这锣鼓声还没停,这“女娃”还在人们眼前活灵活现地舞动着,这大概,就够了吧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