溧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附近街巷风貌
巷口的烟火气
每次从溧阳火车站出来,总会不自觉地往对面望。高楼背后藏着几条不起眼的小巷子,像是被快节奏生活遗忘的角落。今天办完事时间还早,我决定溜达过去看看。穿过宽阔的马路,鼎沸的人声车声忽然就安静了下来。
刚走进巷口,就闻见一股熟悉的香味。原来是卖烧饼的炉子正冒着热气,老师傅用火钳夹着金黄的面饼,动作不紧不慢。旁边水果摊的老板娘正和买菜的阿姨闲聊,说的是谁家孩子考学的事。这种接地气的热闹,和车站里的行色匆匆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往里走几步,发现这里的建筑挺有意思。新盖的瓷砖楼房和斑驳的老墙挨在一起,二楼窗户伸出的晾衣竿上,衬衫和床单在微风里轻轻摆动。有户人家把花盆摆在门槛边,月季开得正艳,给灰扑扑的墙面添了一抹亮色。
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
巷子不宽,勉强能过一辆叁轮车。有个老师傅正坐在自家修车铺前听收音机,咿咿呀呀的戏曲声飘了半条街。我凑近看了看他摊子上的工具,改锥、钳子摆得整整齐齐,虽然旧,却都擦得亮堂堂的。他抬头朝我笑笑,又继续眯着眼听戏去了。
再往前走,看见个老大爷在屋门口写毛笔字。纸铺在小方凳上,他弯腰悬腕,写得特别认真。我站旁边看了会儿,他写完“平安”二字,抬头和我搭话:“这字还行吧?年轻时在厂里搞宣传练的。”他说儿子在苏州安了家,让他过去住,他还是舍不得这条住惯了的巷子。
确实,这里的生活节奏让人感觉很舒服。不像火车站那边总是人来人往,这里的居民好像都有自己的时间表。下棋的、遛鸟的、坐在门口摘菜的,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步调生活。
新旧交织的日常
巷子深处有家理发店,红白蓝叁色灯筒转了几十年似的。透过玻璃门,能看见老师傅正给客人修剪头发,墙上还贴着九十年代的发型海报。而隔壁却是个闪亮的快递驿站,几个年轻人忙着扫码、贴单,快递车不时进进出出。
这种新旧交织的景象挺打动人。老式杂货铺的柜台还是木制的,秤砣也是老样式,可微信到账的提示音此起彼伏;传统糕饼店玻璃柜里摆着电子支付二维码;修鞋摊旁停着共享单车。古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科技在这里和平共处,谁也不排斥谁。
我买了杯豆浆,站在巷子中间慢慢喝。看着放学回家的孩子们追逐跑过,书包在背后一跳一跳的。他们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,给这些老墙添了不少生气。
市井生活的温度
快走到巷尾时,发现这里能看到火车站的候车大楼。玻璃幕墙在夕阳下反着光,而巷子这边已经开始飘起晚饭的香味。有家在炒辣椒,呛人的香味特别勾人食欲;另一家的高压锅正嗤嗤地响。
我想,住在溧阳火车站对面的这些巷子里,该是怎样的体验?每晚听着火车进站的广播入睡,早晨又被巷口的叫卖声唤醒。一墙之隔,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。
转身往回走时,路灯恰好亮了。昏黄的光把巷子照得温馨了许多,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透出灯光,电视的声音、洗碗的声音、聊天的声音隐约可闻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模样。它可能没有光鲜的外表,却有着扎实的生活气息,让匆匆路过的人也能感受到一份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