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格里拉品茶自带工作室,香格里拉茗茶自备茶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9:31:26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片高原上的茶香时光

前几天整理书房,翻出个皱巴巴茶饼,棉纸上印着“香格里拉”四个字。这让我忽然想起朋友老周在古城开的那家香格里拉品茶自带工作室。说是工作室,其实就是个临街的小阁楼,推开木窗能望见远处雪山皑皑的顶。

老周这人有趣,他那儿不卖茶,只提供地方。常客都晓得规矩——自己带茶,他负责备好山泉水跟茶具。第一次去时我纳闷:“这不亏本吗?”他正往紫砂壶里注水,热气腾起来模糊了镜片:“来这儿的人,图的不是茶,是地方。”

这话后来我慢慢琢磨明白了。香格里拉海拔高,水烧到八十多度就沸腾,泡茶反而能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本味。有个从昆明来的茶友,每月雷打不动带不同茶饼过来,就为试这口水。他说在城里怎么都泡不出这个劲道,像是茶魂被高原的风唤醒了。

现在城里茶馆多是套餐模式,一壶龙井配四样茶点,明码标价。但香格里拉茗茶自备茶室的路子完全不同——你可以揣着二十年的老普洱,也可以带刚炒好的碧螺春。老周收藏着七种不同泥料的紫砂壶,他会根据你带的茶推荐合适的壶。有回见他用本山绿泥壶泡岩茶,茶汤橙亮得像是装了片夕阳。

在这地方待久了,发现每个常客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。靠窗的木榻属于个写生的姑娘,她总带着茉莉花茶,说是香气能飘进画里。墙角那个位置属于位银发老人,他珍藏的滇红要用盖碗慢慢焖。工作室里最热闹是周六下午,天南地北的茶友碰上了,互相分点茶叶尝尝,话题从茶叶聊到各自生活。

记得去年深秋,有个广东来的客人拎着整套潮汕工夫茶具出现。那天下午老周干脆熄了炉火,我们都围着看他用“关公巡城”的手法冲泡凤凰单丛。茶香混着窗外飘进的松针气息,有人小声说,这味道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炭火炉子。

这种香格里拉品茶自带工作室的模式,倒是给古城添了种别样生气。游客逛累了推门进来,从包里掏出路上买的茶叶,就能享受段自在时光。有对上海夫妇成了回头客,第二次来居然带着定制茶席——苏绣的席布展开时,满屋人都围过来看那精细的针脚。

老周最近在后院添了张长茶台,用整块核桃木打的。他说等开春雪化了,要在院里种几丛本地野茶。虽然大家都笑他这海拔种不活茶树,但谁不喜欢这个念头呢?想象将来某个午后,用自己种的茶叶招待远客,那滋味肯定特别不一样。

黄昏时分的光线斜穿过木窗,在茶桌上投下斑驳影子。茶壶嘴飘出的白雾袅袅上升,带着不同茶叶的故事——普洱的陈醇,绿茶的清冽,红茶的甘润。这些味道在香格里拉茗茶自备茶室里交织融合,变成比单独任何一种都更丰富的存在。

临走时老周往我兜里塞了把小青柑,说是某位茶友留下的。走在石板路上,听见身后阁楼又传来注水声,想来是新到的客人开始泡茶了。这大概就是最让人留恋的地方——无论带着什么故事什么茶叶来,总能在这方天地找到恰好匹配的温度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