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尔滨蚕蚕附近人约的优缺点,同城社交功能利弊对比
哈尔滨的冬天,冰灯照亮中央大街的石板路,夏天松花江的风吹过老建筑的红砖墙。在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里,许多年轻人悄悄点开了手机蚕蚕里那个“附近的人”功能。
说起来,这个功能确实给哈尔滨的年轻人带来了不少便利。你想啊,周末突然想找人一起去冰雪大世界看冰雕,或者想去老道外尝锅包肉却找不到饭搭子,这时候打开附近的人,很快就能约到同好。这种即时性,是传统社交很难比拟的。
便利背后的隐忧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便利也是有代价的。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这样的事——约了人在索菲亚教堂附近见面,结果对方迟到了半个多小时,理由居然是“在中央大街迷路了”。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见面后发现对方和照片差距太大,整场约会都变得尴尬起来。
其实这还算好的,毕竟只是浪费了一个下午。更让人担心的是安全问题。哈尔滨这么大,通过附近的人认识的都是陌生人,对方的真实身份、背景完全不了解。特别是在酒吧林落的果戈里大街或者人流量大的哈西万达附近,见面时的安全隐患真的不能忽视。
而且不知道你发现没有,这种快餐式的社交方式,反而让人的关系变得更浅了。今天和这个人聊得来就见个面,明天闹点不愉快就互相拉黑,反正附近总是有新人出现。这种社交模式,是不是正在消解着我们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呢?
说到这里,我倒想起一个现象——现在哈尔滨很多年轻人开始回归线下社交了。他们会参加读书会、羽毛球群,或者报名烘焙课程。这些方式虽然慢了点,但认识的人反而更靠谱,共同话题也更多。
同城社交的另一面
当然啦,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这个功能。对刚来哈尔滨工作或上学的新人来说,附近的人确实能快速打开社交圈。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,不太敢在现实场合主动交朋友的人,这个功能给了他们一个缓冲地带。
不过用这个功能的时候,确实需要多点警惕。比如见面地点选在远大购物中心这类人多的地方,提前告诉朋友自己的行程,这些都是基本的自我保护。毕竟社交工具的初衷是让人更好地连接,而不是制造麻烦。
有时候我在想,哈尔滨这座城市本身就提供了很多自然的社交场景——在防洪纪念塔下听人弹吉他,在松花江边看日落,在师大夜市吃小吃。这些地方认识的人,是不是比屏幕上那个“附近的人”更真实呢?
说到底,社交工具只是工具,关键看我们怎么用。用得好了,它能丰富我们的生活;用不好,反而会带来各种问题。这个度,真的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把握。
也许下次你想在哈尔滨认识新朋友时,可以试着放下手机,去中央大街的书店转转,或者参加一个俄语学习小组。你会发现,这座城市给你的惊喜,远比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头像要多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