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平私人工作室品茶,兴平私享空间茗茶时光
兴平私人工作室品茶,兴平私享空间茗茶时光——这行字在手机屏幕上亮起时,我正被窗外连绵的雨声搅得心烦意乱。朋友发来定位时说:"来这儿坐坐,和普通茶馆不太一样。"
工作室藏在老城区的一栋青砖小楼里,推开木门,首先闻到的不是浓烈茶香,而是若有若无的沉香气息。穿棉麻衬衫的主人正在茶席前冲洗杯子,见人来了只是笑着点点头:"雨大,先喝杯热茶暖暖。"他没有急着介绍茶叶品类,反而闲聊起这栋老房子以前是间裁缝铺,墙角还留着当年的木质卷尺。
茶席间的意外收获
白瓷盖碗里泡的是当年武夷山野放水仙。主人注水时特意将壶嘴压得很低,水流带着茶叶在碗中旋转。"很多人觉得私人工作室神秘,其实就像老裁缝量体裁衣。"他递来茶杯时,袖口沾着些许茶渍,"前些天有位客人,非要找二十年以上的老普洱,结果试了叁泡反而带着半斤新茶走了。"
茶汤在喉间回甘时,我突然理解了他话里的意思。这里的兴平私人工作室品茶,不像茶城里那些穿着茶人服的商家,不会滔滔不绝讲述山头故事。窗前挂着竹制风铃,偶尔被穿堂风拨响,架上茶罐都用牛皮纸标着日期,某个角落堆着正在醒茶的紫砂罐。
第二泡茶换了本地少见的漳平水仙。主人取出茶点时,端来的竟是兴平本地传统糕点蜜叁刀。"配浓香型乌龙正好解腻。"他擦手的动作让人想起旧时茶馆里的老师傅,"去年冬天有个年轻人,每周都来试不同的岩茶,上周突然说终于喝懂了什么叫岩骨花香。"
藏在城市缝隙的微光
雨停时分,茶席已换过叁巡。斜阳从格窗漏进来,照着茶海上渐渐淡去的茶渍。有对中年夫妇轻车熟路地走进来,自己从茶柜取了个白瓷罐:"老规矩,还是喝这个单丛?"主人正在给新到的茶叶分装,头也不抬地应了声:"刚醒好,自己泡。"
这种熟稔让人想起童年街角的杂货铺。现代人总在追求标准化服务,却在这里的兴平私享空间茗茶时光里,重新找回了某种带着人情味的随意。女客人端茶时说起上周带来的外地朋友,本来打算逛完景点就走,结果在这个茶空间从午后坐到黄昏。
临别时主人正在烘焙新到的秋茶,满室暖香中,他往我包里塞了包茶样:"下次傍晚来,请你喝用松针熏制的红乌龙。"走出巷口回头望,那盏暖黄灯笼在暮色里摇曳,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人会把这里称作城市里的精神栖息地。
后来路过许多装潢精致的茶室,却再没遇见那样自在的时光。或许真正的私享空间从来不在价目表上,而在某个雨天偶然推开的门后,在陌生人渐渐变成老友的茶席间,在寻常日子里被悄悄延长的黄昏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