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远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抚远火车站后巷名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06:33:18 来源:原创内容

巷口飘来的鱼汤香

那天在抚远火车站等人,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。车站主体建筑规规整整,人来人往,可我的目光总忍不住往车站后方瞥。那儿延伸出几条不那么起眼的小路,夹在几栋略显陈旧的居民楼中间。我心里直犯嘀咕,抚远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?这个问题,像根羽毛似的,轻轻挠着我的心。

朋友的车还没到,我索性顺着人流往后面溜达。刚绕过车站的围墙,一股带着腥咸味的江风就扑面而来,混着点油炸食物的香气。眼前这条巷子不宽,地面是老旧的水泥地,两旁是些低矮的店铺,红底白字的招牌看着有些年头了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晾在窗外的衣服影子拉得老长。

我拦住一位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大爷,他手里拎着条还在扭动的活鱼。“大爷,跟您打听一下,这地方叫啥名儿啊?”大爷停下脚步,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普通话说:“这儿啊,没个啥正式的大名儿。我们老住户都管这儿叫‘站后巷’,也有人叫它‘江鲜小弄’。”他指了指巷子深处,“往里走,热闹着呢,都是卖咱们抚远特产的。”

这地名可真接地气,站后巷,顾名思义就是车站后面的巷子。我道了谢,顺着大爷指的方向往里走。这抚远火车站后巷名称,原来藏着这么朴实的生活气息。

越往里走,生活味儿越浓。巷子两边挤满了各种小店,有卖鱼干的,鱼子酱的,还有现场制作鱼丸的。几个老板娘坐在店门口,一边熟练地处理着刚从黑龙江里打捞上来的鱼,一边用本地话聊着家常。那种感觉,和车站前广场的现代化景象完全不同,这里的时间仿佛走得慢些。

我在一个卖煎鲟鱼的小摊前停下脚步。摊主是位中年大姐,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。“来块尝尝?今早刚从江里捞上来的。”她热情地招呼着。我买了一块,外皮煎得金黄酥脆,里面的鱼肉却嫩得像豆腐。大姐见我吃得香,话匣子也打开了:“咱们这站后巷啊,别看不起眼,可是老抚远人才知道的地方。早些年火车站没扩建时,这里更热闹哩。”

我边吃边听她讲,原来这条巷子存在几十年了,从一开始的几个流动摊贩,慢慢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。很多老住户即使搬走了,周末还是会特意绕回来,买点江鲜,跟老街坊聊上几句。

往前走几步,有个修鞋的老师傅,他的摊位固定在巷子拐角处。我好奇地问他:“师傅,您在这儿摆摊多久了?”老师傅推了推老花镜,手里的活计没停:“多少年?记不清喽,反正火车站建成没多久我就在这儿了。”他说,看着这条巷子从土路变成石子路,再变成现在的水泥路。“以前哪有这么多招牌,大家都是推着小车来,熟人熟面的。”

这抚远火车站后巷名称背后,原来装着这么多人的记忆。它不像那些被命名的街道,有牌匾,有路标,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地方,靠着人们口耳相传的名字活了下来。

快到巷尾时,我发现这里居然还藏着一家老式理发店。红色的旋转灯箱已经不太转了,玻璃门上贴着“理发十元”的字样。里面坐着两位老人家,等着理发的同时,也在下着象棋。这种场景,在大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了。

我站在巷口回望,忽然明白了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其实是连接着火车站这个“外地人的抚远”和本地人真实生活的一条纽带。游客们从火车站出来,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宽阔的马路和高楼,但只要往后面多走几步,就能触摸到这座边境小城最真实的脉搏。

朋友打电话来说到了,我匆匆往外走。离开时又经过那个煎鱼摊,大姐正收摊准备回家。她笑着朝我点点头,我也回了个笑容。虽然没有买到什么特别的纪念品,但我知道了抚远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更感受到了这个名字后面鲜活的人间烟火。这条没有正式名字的巷子,或许才是抚远最地道的名片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