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盘水100元钱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,附近100元一次女工在哪寻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47:50 来源:原创内容

街头偶遇的对话

前两天在六盘水老城区的巷口买烟,听见两个中年男人在路边扯闲篇。穿蓝工装的那个挠着头说:“怪事,以前火车站周围好多做零工的姐妹,现在想找个临时帮忙的都难。”另一个夹着公文包的接话:“可不是嘛,我店里装修想找个打扫的,问了叁天没找到。”

这话让我停下脚步。确实啊,现在街上举着“水电工”“泥瓦工”牌子的几乎都是男的,那些曾经活跃在劳务市场的女工们都去哪儿了?

想起十年前在六盘水,不少女农民工会在清晨聚集在人民广场边上,等着包工头来挑人。她们有的戴着各色头巾,有的穿着褪色的花衬衫,手里拎着磨破边的工具包。那时候找她们帮忙特别容易,打扫、搬运、做小工,随叫随到。

可现在走在街头,这样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。是她们离开了这座城市,还是找到了别的营生?这个问题像根细小的刺,扎在我心里。

菜市场里的发现

昨天早上我去菜市场,在卖豆腐的摊位前有了新发现。摊主是个四十来岁的大姐,动作麻利地切着豆腐。“你这手法真熟练啊。”我随口夸了一句。大姐笑了:“我以前在工地搬砖头,一天能搬两千块呢!”

聊开来才知道,她叫王桂花,十年前确实在工地做小工。后来工地活少了,她就租了个摊位卖豆腐。“现在一天能挣一百多,虽然辛苦,但比在工地稳定多了。”她边给顾客找零钱边说,“我们那批姐妹,有的去当了保洁,有的去做家政,还有的去餐饮店帮厨了。”

正说着,旁边卖菜的大姐插话:“我也是从工地上转行的,现在卖菜虽然起得早,但不用风吹日晒了。”她撩起袖子擦了擦汗,“以前在工地,一天也就挣个百八十块,现在好了,自己能当家。”

原来她们并没有消失,只是换了个方式在这座城市里奋斗。

转型的背后

这些女农民工的转型,其实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变化。六盘水这些年发展挺快,新建了不少商场、超市和服务场所,创造了大量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。

我在劳务市场遇到一位正在招聘保洁员的酒店经理。他说:“现在我们更愿意招女工,她们心细,做事认真。每个月工资两千五还包吃住,比在工地强多了。”

旁边家政公司的李经理也点头:“现在找个好保姆可不容易,我们这儿的熟手月薪能到四千。很多女工都愿意来做这行,毕竟工作环境好多了。”

这让我想起刚才在劳务市场转悠时,确实看到不少招聘家政、保洁、服务员的信息。工资都在两千到四千之间,远远超过了以前在工地挣的数目。

不过话说回来,虽然这些工作更稳定了,但建筑工地上确实缺女工。特别是那些需要细心活的工种,像粉刷、贴瓷砖之类的,其实女工做得比男工更细致。

新的寻找方式

既然街头很难找到,那现在要是真想找女农民工帮忙,该去哪儿找呢?我沿着劳务市场往南走,在转角处发现了个新地方——零工驿站。

这个驿站挺有意思,像个小型的人力资源市场。墙上挂着电子屏,滚动显示着用工信息。想找活的人在这里登记,需要用工的也可以来这里挑人。

管理驿站的小张告诉我:“现在我们都用微信群联系。哪个工地需要临时工,在群里发个消息,很快就有人接单。”他掏出手机给我看,屏幕上十几个用工群都在闪动着消息。

“那要找女工怎么办?”我问。小张笑了:“也有专门的女工群啊。不过现在女工确实抢手,特别是会点技术的,像油漆工、装修小工这些,一发布需求就被抢光了。”

看来,现在要找女农民工,得学会用这些新方法了。

离开零工驿站时,我在想:这座城市的劳动者们,正在用她们的方式适应着时代的变化。她们或许不再站在街头等待,但依然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,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生活。就像卖豆腐的王大姐说的:“只要有双手,在哪都能活下去,还要活得更好!”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