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河做大活的地方,根河谋发展的区域
站在根河岸边,看着河水哗啦啦地往前淌,我突然想起老辈人常念叨的一句话:咱们根河啊,就是个能做大事的地方。这话听着朴实,细琢磨却挺有意思——什么是“做大活”?不就是踏踏实实干出点名堂来嘛。
记得去年冬天在暖泉村喝茶,村里老书记指着窗外新修的温室大棚跟我说:“以前觉得冷地方种不了菜,现在咱这大棚里黄瓜顶花带刺,冬天都能上市。”他搓着手笑,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扇子褶。这就是根河人干事的样子,不声不响的,但活儿干得漂亮。
冰天雪地里的热乎气儿
要说根河谋发展的区域,还真得从这儿的冷说起。零下四十度是常事,可冷劲儿里头藏着机遇。去年建成的冰雪产业园就是个例子,原本觉得天寒地冻是短板,现在倒成了特色。冻豆腐、速冻野菜这些产物,靠着天然冷库的条件,成本降了不说,品质还上去了。你说这算不算是把老天爷给的难题,变成了发展的本钱?
我在产业园见过个90后小伙,大学毕业后回老家搞冷链物流。他跟我说:“别处建冷库要花大价钱,咱这儿省下的电费都能再雇两个人。”他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,那种找到门道的兴奋劲儿,看着就让人踏实。
林子里走出的新路子
沿着林区公路往深处走,会发现不少新鲜事。以前砍树运木头,现在搞林下经济。老刘家的椴木木耳我去看过,黑亮黑亮的,在网上卖得挺火。他媳妇边装货边跟我说:“现在不用砍树,一年反而多挣两叁万。”她手上麻利地打包,脸上挂着笑。
这种转变挺值得琢磨——根河做大活的地方,不一定非得是轰轰烈烈的大项目。有时候就是换个思路,把原有的资源重新搭配,活儿就做活了。就像拼积木,同样的木头块,换个搭法就是新模样。
镇上开了家桦树皮画工作室,几个年轻人把剥下来的桦树皮做成工艺品。那些画儿留着树皮的天然纹理,勾勒出驯鹿、白桦林的模样,城里人特别喜欢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老人常说:咱们这儿的东西,只要用对地方,都是宝。
河还是要往前流
根河谋发展的区域正在扩展,但挑战也不少。年轻人往外走的现象还没完全扭转,特色产业规模还不够大。跟开民宿的老刘聊天,他望着河面出神:“得让年轻人觉得回来有奔头,这事儿急不得,但也慢不起。”
这话说得在理。发展就像种树,不能拔苗助长,但该施肥浇水的时候也不能耽误。现在建的那些产业园、示范区,说到底都是搭台子,戏唱得怎么样,还得看大伙儿的劲往哪儿使。
傍晚在根河源头散步,遇见搞生态监测的小伙子。他指着水鸟说:“环境好了,游客多了,我们监测数据也更有价值了。”他电脑里的曲线图,记录着水质一年比一年好的变化。这种慢慢向好的趋势,或许就是最实在的发展。
河水不分昼夜地流着,就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始终在寻找更好的活法。根河做大活的地方,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,而在于每个普通人把日子过踏实的韧劲。这种力量,比任何蓝图都来得真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