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州那里有站小巷,冀州那条有站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8:44:21 来源:原创内容

冀州那里有站小巷,这个地名听着就透着股说不清的亲切感。就像街角那家开了二十年的早点铺,招牌旧得发黄,可每天清晨路过时,蒸笼里冒出的白气总能勾住你的脚步。

我第一次听说这条小巷,是从邻居张大爷那儿。那天他拎着鸟笼在槐树下乘凉,眯着眼说:"你说的那条站小巷啊,往前走到第叁个红绿灯右拐,瞧见那棵歪脖子老槐树就到了。"他顿了顿,"那地方啊,连导航都找不着。"

巷子里的旧时光

真正走进冀州那条有站的小巷,才发现它比想象中还要窄。两侧的院墙斑驳得能看出不同年代的痕迹,青砖垒的底子,红砖补的缺口,偶尔还能看见几块写着标语的石板嵌在墙根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石板路切成明暗两半。

巷子深处有家修鞋铺,老师傅坐在马扎上,身边堆着各式各样的鞋子。有个大妈正等着取鞋,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今年的收成。"这巷子为啥叫站小巷呢?"我忍不住问。老师傅头也不抬,"早些年巷口有个老站台,等车的人都爱在这儿站着聊天。后来站台拆了,这名字倒留下来了。"

巷子中段有口水井,虽然早就通了自来水,井口的轱辘还是被磨得锃亮。住在对门的李奶奶说,夏天大伙儿还喜欢用井水冰镇西瓜。"这井水啊,比冰箱里拿出来的还凉快。"她说着,顺手从井里打上半桶水,浇在墙角的月季花上。

再往里走,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铁声。王铁匠的铺子在这里传了叁代,现在主要做些农具和工艺品。他说附近村里的老人还专门来找他打锄头,"用惯了的家什,顺手。"火星四溅中,他手里的铁块慢慢变成了一把镰刀的形状。

傍晚时分,巷子渐渐热闹起来。放学回家的孩子追逐打闹,下班的人们推着自行车小心避让。家家户户飘出饭菜香,夹杂着炒菜的刺啦声和电视机的声响。这时候的冀州那条有站的小巷,就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,承载着最寻常的人间烟火。

我在巷子尽头遇到一位正在整理旧书的老先生。他的小书店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,书架上堆满了发黄的书刊。"这条巷子啊,"他推推老花镜,"看着破旧,可住惯了就不想走。街坊邻居都认识,谁家有事招呼一声就行。"

夜幕降临,路灯次第亮起。昏黄的光晕洒在青石板上,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几个老人还在巷口的石凳上下棋,啪嗒啪嗒的落子声在夜色里传得很远。站小巷渐渐安静下来,只有偶尔传来的犬吠和电视声,像是这座城市最后的慢板。

离开时回头望去,冀州那里有站小巷在夜色中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。但它特有的气息还萦绕在记忆里——那是老砖墙在雨后散发的土腥味,是井水沁凉的甘甜,是家家户户飘出的生活味道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碎片,拼凑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模样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