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安大学城学生好联系吗,学生联系方便程度
南安大学城学生的日常沟通
前几天和朋友聊起大学生活,他突然问我:"你说现在南安大学城的学生们,互相联系到底方不方便啊?"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,让我想起去年表弟刚搬进大学城时的情形。他总说刚开始那会儿,找同学都得靠缘分——上课路上碰见了才能约饭,要是错过就得等第二天。
不过现在的情况确实不一样了。走在大学城的林荫道上,随处可见捧着手机边走边打字的学生。教学楼里刚下课,微信消息的提示音就此起彼伏。记得有次我去那边办事,正好赶上放学时间,看见几个学生站在宿舍楼下的便利店门口,其中一个边发语音边说:"你们到哪了?直接叁食堂见吧,我占座。"这种场景现在真是再平常不过了。
说到学生联系方便程度,我倒是在食堂里和几个学生聊过这个事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笑着说,她们宿舍六个人建了叁个群:一个全员群,一个吃饭群,还有个"夜聊小分队"。她边说边晃了晃手机:"有时候明明就隔着一个床铺,还非要在群里斗图,特别是有谁带了零食的时候。"
那些意想不到的联系方式
除了手机,校园里还保留着些挺有意思的传统联系方式。比如每栋宿舍楼下的公告栏,虽然现在都有楼群了,但那些手写的"求拼单""转让教材"的小纸条还是贴得满满当当。有次我看到一张用荧光笔写的:"周四晚吉他社加练,看到速来",旁边还画了个小箭头指向隔壁楼,这种带着点俏皮味的留言,倒是挺有校园气息的。
体育场也是个挺神奇的地方。下午四点以后,篮球场边上总站着些等人的同学。他们不怎么打电话,就时不时朝路口张望。有个穿着球衣的男生告诉我:"约球都是在群里说好,谁先到谁占场。要是场子满了就发个定位,换地方。"说着他指了指远处的网球场,"上周我们就临时转战那边了,消息一发,五分钟人就齐了。"
图书馆里的联系就更安静了。有次我在二楼自习区,看见两个女生隔着书架用手势比划,一个指了指窗外,另一个比了个"翱碍"的手势,两人就收拾书包出去了。后来在咖啡机前遇到,听她们说这是长期形成的默契,手势代表要去哪个食堂。
新老校区的细微差别
不过要说学生联系方便程度,新老校区之间还是有些差别的。老校区树木茂密,有些角落信号会弱些,但好处是大家更习惯当面交流。有次我在老校区的凉亭里,看见几个学生围坐着讨论小组作业,虽然大家都带着手机,但主要是在查资料,讨论都是面对面进行的。
新校区就现代多了,到处都有充电插座和免费奥颈贵颈。有回碰到个抱着平板电脑的男生,他说现在连去教学楼接热水都要刷校园卡,同学之间帮打水都要提前发消息确认:"要是没带卡就只能干等着,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及时联系上同学。"
最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,虽然各种线上工具很方便,但很多班级反而开始恢复使用实体信箱了。在教学楼走廊里,能看到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木质信箱,里面装着各种活动通知和明信片。班长往里面放纸条,同学们路过时都会顺手翻看,这种带着温度的联系方式,倒是线上聊天替代不了的。
其实想想,在南安大学城,学生们早就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沟通节奏。既要科技带来的便利,也保留着校园特有的温情。或许这就是大学时光最动人的地方吧,无论用什么方式联系,那份青春的热闹劲儿始终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