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银私人外卖工作室,私宅定制餐饮服务
最近我家小区门口总是停着一辆特别干净的外卖电动车,保温箱上印着“白银私厨”四个小字。有次正好碰上骑手在等电梯,我好奇地问了句:“你们家和普通外卖有啥不一样啊?”他笑着递来一张卡片:“我们老板亲自下厨,只接预约单。”
后来通过朋友介绍才知道,原来这家白银私人外卖工作室已经在小圈子里火了半年多。主厨王师傅以前在五星酒店掌勺,现在带着两个徒弟专门做私宅定制餐饮服务。他们不像普通外卖平台那样随便点单,而是需要提前一天预约,还要填个口味偏好表。
当私人定制遇见家常味道
我第一次尝试是在周末家宴,订了他们的六人套餐。王师傅提前把菜单发过来,居然有道“外婆红烧肉”,后面还特别标注着“可调整甜度”。我妈看到直念叨:“现在送外卖的这么讲究了?”
送餐那天挺让我意外的。不是常见的塑料餐盒,而是带着保温层的特制器皿,上面还贴着手写标签注明加热方法。最绝的是那道清蒸鱼,配送员特意提醒:“王师傅说蒸锅水烧开后再放进去,计时8分钟口感最好。”这服务细致得让我恍惚觉得是请了厨师到家里做饭。
后来慢慢成了常客,发现他们的白银私人外卖工作室有个特点:同样的菜每次味道都特别稳定。有次顺口问了配送员,他说后厨放着电子秤和温度计,连切配都有标准。“王师傅总说,客人信任才反复订餐,不能今天咸明天淡。”
藏在细节里的温度
上个月我感冒没胃口,试着问能不能做碗清淡的鸡丝粥。没想到王师傅亲自打电话来问症状,推荐了加入姜丝的改良版本。送来的粥盒上贴着便利贴,手写着“趁热喝,发发汗”。这种有人情味的私宅定制餐饮服务,突然让我想起小时候生病时,奶奶在厨房忙活的身影。
现在他们工作室推出了季度菜单,但特别有意思的是保留了“经典返场”栏目。老客人可以投票复活下架的菜品,这种互动让食客也参与到菜单创作中。隔壁单元的李阿姨是忠实客户,她最喜欢这点:“有时候突然想吃某道菜,在微信上说声,下次菜单真就出现了。”
有次路过他们工作室所在的老街巷,透过玻璃窗看见叁位厨师正在试新菜。他们围着小本子记录火候数据,那个认真的架势,莫名让人安心。或许这就是私人定制最打动人的地方——在标准化外卖席卷生活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为你的口味花费心思。
前两天看到他们新出的春季菜单,居然增加了时令野菜系列。王师傅在朋友圈写道:“早上五点去郊区采的香椿,数量有限,需要提前叁天预定。”我妈看到立马让我帮忙下单,嘴里念叨着:“这可比超市里冷藏的强多了。”看着她期待的表情,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这种定制服务能留住人心——它让吃饭这件事,重新变得值得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