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州学生品茶上课,彭州学子茶香课堂
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棂,在课桌上投下斑驳光影。讲台上没有粉笔灰飞扬,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白瓷盖碗,嫩绿的茶叶在温热的杯壁间缓缓舒展。这可不是什么兴趣社团活动,而是彭州某中学每周叁上午的常态——彭州学生品茶上课。
“刚开始觉得挺新鲜,不就是喝茶嘛。”高二学生小林摆弄着面前的茶荷,“后来才发现,光是‘凤凰叁点头’这个斟茶手法就练了整整叁节课。”他边说边模仿老师示范的动作,手腕悬空提着茶壶,水柱时断时续地落入杯中。周围同学见状都笑起来,有个女生不小心碰倒了品茗杯,清亮的茶汤在杉木茶席上洇开深色水痕。
这种轻松的氛围正是课程设计的初衷。教导主任李老师站在茶席间巡看,不时弯腰纠正学生的握杯姿势:“我们不是在培养茶艺师,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这片东方树叶,找到专注当下的能力。”他随手拈起一片蒙顶黄芽,“你们看这茶,经历过杀青揉捻,热水一冲反而绽放香气——学习不也是这样?”
茶香课堂的魅力正在悄然蔓延。初叁班的教室后排,几个学生围着电陶炉观察水纹。物理老师把温度计伸进壶中:“80℃水泡绿茶鲜爽,100℃水沏红茶醇厚,分子运动速率不同嘛。”隔壁教室则飘着《春江花月夜》的古琴曲,语文老师让学生描述茶汤入口的滋味,作文本上陆续出现“兰花香”“蜜糖甜”这样生动的比喻。
最让人意外的是数学课。张老师用茶具讲解等比数列:“大家传看这七泡铁观音,每泡茶汤容量递减规律像不像我们上周学的数列?”有调皮男生接话:“那茶味变淡就是函数衰减咯!”满室茶香里,原本枯燥的公式突然变得可触可感。
当然也有棘手的时候。前几天实践考核,负责茶道演示的小组手忙脚乱,茶具碰撞声叮当乱响。担任主泡的女生急得鼻尖冒汗,却突然停下动作深呼吸:“老师说过,心乱则茶乱。”她重新温杯烫盏,动作渐渐流畅起来。当琥珀色的茶汤终于妥帖分入品杯,整个小组不约而同长舒口气。
校园西北角的露天茶席总是格外热闹。学生们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桂花乌龙、茉莉银针铺满石桌,生物课代表正给大家讲解茶叶发酵原理。有个男生献宝似的掏出祖传的紫砂壶,引得众人围观赏鉴。穿校服的少年们围坐在海棠树下,任秋风拂过发梢,茶烟袅袅升起时,连说话声都变得轻柔。
这些场景被记录在学生的周记本里。有人写:“原来茶凉了真的会变苦,就像做事要把握时机。”还有人发现:“同一款茶,雨天和晴天泡出来味道不同。”这些带着茶渍的笔记本,或许比考试分数更能丈量成长的足迹。
暮色渐浓时,茶具已收拾整齐。值日生正在擦拭茶盘,忽然指着窗外:“快看!茶山的轮廓像不像展翅的凤凰?”夕阳给远山镀上金边,整座校园都沉浸在淡雅的茶香里。不知哪个教室传来洗茶杯的潺潺水声,伴着归巢的鸟鸣,奏成秋天最动人的旋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