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宁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伊宁附近200米学生相约点
最近路过伊宁六星街的时候,发现巷子口叁叁两两的学生聚在一起等人。有个小姑娘踮着脚张望,手里还拎着舞蹈鞋,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当年放学后和小伙伴约见面的场景。
说起来,这个伊宁约附近200米学生点还真有点儿意思。它不像商场里的奶茶店那样吵闹,也不像图书馆那么严肃。就在学校往西走两个路口,有家叫"古兰丹姆"的冰激凌店,蓝色的木门脸儿特别显眼。下午五点半过后,总能看见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坐在店外的小板凳上,边写作业边等同学。
冰激凌与作业本
店主是个戴花帽的维吾尔族大爷,从来不会催孩子们消费。有次听见他和熟客聊天:"让他们在这儿等着呗,总比在马路边乱跑强。"果然,没过多久就看见五六个中学生嘻嘻哈哈地推门进来,很自然地拼桌坐下。穿校服的女孩从书包里掏出笔记,另一个男孩则递过两盒草莓味的冰激凌——看来这就是他们约好的暗号。
这种学生相约点最妙的是它的随意性。可能昨天还在凉皮店门口,今天转移到抓饭店,明天又会出现在旧书店的遮阳棚下。但核心区域始终不会离开学校太远,就像有根无形的线牵着,走不出二百米范围。这倒让我想起上中学时,总爱和同桌约在校门口第二个电线杆底下见面,那时候觉得那是全世界最安全的角落。
现在这些孩子显然更会找地方。他们发现新华书店二楼有免费阅读区,知道哪家文具店的老板允许寄存书包,甚至摸清了保安大叔的巡逻规律。有次看见叁个男生蹲在便民服务中心的台阶上交换游戏卡牌,阳光把他们的校服照得发亮,那种专注的神情,倒比在课堂上还认真几分。
观察久了会发现,这些看似随意的碰面其实藏着不少小心思。穿蓝色运动服的男孩总会多带一瓶矿泉水,扎马尾的女生经常准备着创可贴。他们形成的这个小生态,既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,又带着心照不宣的默契。有时候只是安静地并排走着,偶尔说两句对于明天测验的话,但那种陪伴的感觉,隔着半条街都能感受到。
黄昏时分,这个学生点的氛围最是动人。夕阳把建筑物的影子拉得很长,刚写完作业的孩子们陆续被家长接走。还留在原地的几个高中生也不着急,慢悠悠地整理着书包带子,偶尔抬头看看天上的云。他们或许在等家长下班,或许在等同学取自行车,又或许只是舍不得结束这一天。路灯突然亮起的瞬间,有人笑着跳起来去够梧桐树的叶子,那动作轻快得就像要飞起来似的。
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,可能平凡得不会有人特意记录。但当你某天突然注意到,那个总爱系紫色发绳的女孩换成了蓝色橡皮筋,才发现时光早就在这些细微处悄悄流转。这些年轻的身影在二百米见方的天地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故事,而这座城市,也因为这些流动的青春而变得温柔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