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令哈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,德令哈学子600元随时服务
最近朋友圈里总能看到“德令哈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”的消息,起初我还以为是新型诈骗广告。直到表弟从德令哈职业技术学校放假回来,我才知道这背后藏着不少故事。
表弟说现在当地学生圈里特别流行这种服务模式。有个机械工程专业的学长组了个五人小队,谁家电器出故障、电脑卡顿、甚至要搬家具,他们在群里喊一声就出动。收费统一定在六百,赚的钱刚好覆盖生活费。“我们宿舍老王的笔记本电脑中病毒,就是找他们修好的。”表弟边剥着橘子边说,“人家带着工具包上门,半小时搞定,比售后网点还利索。”
藏在价格背后的计算题
我好奇为什么偏偏是六百这个数。表弟给我算了一笔账:德令哈点份外卖要二十多,去西宁的大巴票七八十,而很多学生周末兼职八小时才挣一百五。如果把叁次零散兼职的时间集中利用,一次收六百,五人平分后每人能拿一百二,还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。
隔壁师专的女生们更擅长精打细算。她们接单帮商家做产物推广,同样坚持六百的收费标准。叁个女生分工合作,摄影、文案、现场执行各司其职,最后挣的钱凑在一起,居然凑够了去青海湖毕业旅行的经费。
这种德令哈学子600元随时服务的模式悄悄形成了默契。不像大城市的跑腿服务明码标价,这里更看重人情往来。有时给独居老人修 wifi 会少收两百,遇到急事甚至先干活后谈钱。
戈壁城里的少年经济学
在德令哈这样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城,这种服务模式意外地契合当地节奏。出租车司机赵师傅告诉我,他常载学生去服务点:“这些娃娃守信用,说几点到就几点到。”有次深夜送修电脑的学生回来,孩子还在车上核对第二天要送的报表。
艺术系的卓玛团队最近接了婚庆布展的活。她们用学校闲置的布料做装饰,租借学妹的摄影设备,硬是用有限预算布置出惊艳的现场。新娘得知策划团队全是学生后,又给每个孩子包了红包。这笔德令哈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的交易,最后变成了温暖的记忆。
当然也会遇到困难。计算机系的杨帆接过牧区的订单,骑车两小时才找到客户家。修完设备后,牧民非要留他吃手抓羊肉,回程时还在他书包里塞了奶疙瘩。这种超出交易的温暖,让六百块的服务产生了别样的分量。
黄昏时分走过巴音河,看见几个学生坐在石阶上核对清单。穿蓝色校服的男孩笑着说:“下周凑够钱就能给妹妹买新吉他。”他们的记账本密密麻麻写满订单,每完成一单就在旁边画个小太阳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恍惚间觉得这些年轻人正在用最朴实的方式,书写着属于戈壁城的青春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