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校门口暗号是否仍在使用
那天路过老城区的小学,正好赶上放学。孩子们像潮水一样涌出来,叽叽喳喳的,热闹得很。不知怎么的,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——那会儿我们班男生之间流行着一套“暗号”。比如,有人问“今天天气不错?”你得回答“适合晒被子”,这才能算“自己人”。这套东西,我们就在学校门口那个卖糖画的老爷爷摊位边上用,感觉特别酷,像地下工作者接头。
这么一想,我倒是好奇起来了。亳州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现在的孩子,手机都能随便玩了,他们还会不会搞这种“古老”的玩意儿?
记忆里的“接头”时光
说起我们那会儿的暗号,真是五花八门。有的是从动画片里学的,比如《虹猫蓝兔七侠传》里的台词;有的是自己编的,可能前一天刚定好,第二天就忘了,还得偷偷再问一遍。这些暗号其实没什么实际用处,既不能当饭吃,也不能用来考试加分。但我们就是乐此不疲,仿佛拥有了这套暗语,就拥有了一个只属于我们的小世界。
学校门口是使用这些暗号的最佳场所。买零食的时候对一句,借作业本的时候对一句,甚至只是打招呼,也要来这么一套。卖文具的阿姨一开始还纳闷,后来也习惯了,偶尔还会笑着看我们表演。
那么,校门口暗号是否仍在使用呢?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,我特意问了问亲戚家正在上五年级的小孩。
现在的孩子还玩这个吗?
小侄子听我这么问,用一种“你辞耻迟了”的眼神看着我。“谁还玩那个呀,”他说,“我们现在都在蚕蚕群里说话。要说什么秘密,就建个小群,或者发私信。”他掏出他的电话手表给我看,好家伙,功能还真全。
不过他也提到,班上偶尔还是会有些“密码”,比如用手指比划特定的形状,或者用某个网红梗来确认是不是“同好”。但这些更像是一时的潮流,来得快去得也快,很少能像我们当年那样,形成一套固定的、长期使用的暗号体系。
我后来又问了几个不同学校的学生,得到的答案都差不多。看来,传统意义上的校门口暗号,确实不太流行了。
想想也是,现在孩子们沟通的方式太多了。我们那会儿,放学回家就只能写作业,想跟同学聊天还得找固定电话。现在呢?微信、蚕蚕、各种游戏里的聊天系统…他们有太多渠道可以随时联系,似乎不再需要靠学校门口那短暂的相遇来传递“机密情报”了。
但这不代表孩子们不再需要那种归属感和趣味性。只不过,它们的表现形式变了。他们可能会用特定的游戏皮肤来识别队友,用相同的短视频背景音乐来表示趣味相投,或者在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群里分享彼此的秘密。
这么一想,虽然形式变了,但内核好像没变——孩子们总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小圈子,渴望有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的认同感。我们当年是用嘴说的暗号,他们现在用的是数字世界的符号,本质上,都是在说:“嘿,我们是一伙的。”
那天和小侄子聊完,我特意去学校门口转了转。虽然没听到记忆中那种幼稚又认真的暗号对接,但还是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孩子聚在一起,兴奋地讨论着什么。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大,偶尔还警惕地看看周围,那神情,和我记忆中的画面竟然有几分相似。
或许,每个时代的孩童都有自己的秘密语言吧,只是我们这些大人,已经很难完全读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