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伦附近学生24小时随叫随到电话,海伦学生随时响应呼叫专线
昨晚十一点半,室友突然抱着肚子从床上滚下来,额头全是冷汗。我们几个外地来的学生顿时慌了神——大半夜的,校医院早关门了,这人生地不熟的该找谁帮忙?
就在大家急得团团转时,对门寝室的小张突然拍着大腿说:“快打海伦附近学生24小时随叫随到电话!上周我表哥急性肠胃炎,就是靠这个联系到本地学生志愿者送医院的。”
深夜里的那通救命电话
电话接通得比想象中还快。接电话的男生声音带着刚被吵醒的沙哑,但听到有人突发急病,语气立刻清醒起来:“具体在哪个小区?我骑电动车十分钟到。”果然不到十分钟,穿着蓝色羽绒服的男生就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宿舍楼下。他不仅帮忙把室友扶上车,还熟门熟路地抄近道去了市立医院急诊科。
路上他告诉我们,他们这群本地学生组建了互助群,专门解决像我们这样的突发状况。“毕竟很多同学家在外省,父母不在身边,遇到事情容易手足无措。”他在急诊门口搓着手说这话时,呼出的白气在路灯下缓缓上升,让人莫名安心。
这件事让我想起刚开学时在校门口看到的传单,上面印着“海伦学生随时响应呼叫专线”。当时还以为是普通的广告,现在才真切体会到这个词的分量。
不只是应急热线
后来发现,这条专线能解决的不只是紧急送医。有次我的校园卡掉进了教学楼后的排水沟,试着拨通电话后,居然来了个拿着长柄夹的女生。她跪在沟边捣鼓了二十多分钟,硬是把卡夹了出来,还笑着说不收钱:“就当交个朋友啦!”
这些志愿者就像校园里的“活地图”和“百事通”。你知道哪个食堂的豆浆是现磨的吗?他们知道。想找便宜又好的复印店?他们能报出叁家。有次我自行车钥匙丢了,他们甚至带来了开锁工具,五分钟后车锁“咔哒”一声弹开,那个瞬间我差点想鼓掌。
现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,海伦附近学生24小时随叫随到电话始终排在第一位。它不像客服热线那样冰冷机械,每次接起电话的都是有温度的声音,可能是在复习功课的学长,也可能是刚做完实验的学姐。
记得有回深夜复习到崩溃,莫名其妙拨通了这个电话。接电话的女生听我语无伦次地抱怨了十分钟线性代数,轻轻说了句:“我这儿有热奶茶,要不下楼聊聊?”那个冬天的夜晚,两个陌生学生坐在宿舍楼梯口,捧着奶茶聊起了家乡的冬天,直到巡楼阿姨来赶人才各自回寝。
这条专线最神奇的地方在于,它把陌生的邻里变成了熟悉的朋友。上周我去还之前借的工具箱,发现开门的正是经常在图书馆碰面的那个短发女生。我们相视一笑,原来默契早已在一次次互助中悄悄生长。
或许这就是校园生活最美好的样子——当你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总有个号码能接通温暖,就像在陌生的城市里突然摸到了熟悉的开关,轻轻一按,整个世界都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