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东火车站小巷子,丹东火车站附近小胡同
丹东火车站背后那条小巷子,我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。说它是条巷子吧,其实更像两个时代之间的缝隙——前面是崭新的火车站广场,后面藏着几十年前的老房子。
巷口总坐着几位下象棋的大爷,楚河汉界杀得正酣。有位大爷认识我父亲,见我背着相机晃悠就打招呼:“又来拍你这‘丹东火车站小巷子’啦?要我说,对面商场里的咖啡馆不比这强?”我笑着递根烟,心里却想,那些玻璃幕墙的店铺,哪比得上这里的烟火气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
往里走几步,李阿姨的裁缝铺还开着。她说从1985年就在这儿,见过穿的确良的年轻人,也改过现在小姑娘的汉服。“你记得前年有个韩国客人吗?他非要我教他钉纽扣,说在首尔找不到这样的铺子了。”她脚踩缝纫机的节奏,和叁十年前一模一样。
不过变化还是有的。去年巷尾开了家奶茶店,老板是把老房子改造的,特意保留着原来的木头房梁。两种甜味在巷子里飘散——李阿姨熬的浆糊味儿,和奶茶店的珍珠味儿,怪和谐的。
其实这些丹东火车站附近小胡同能留下来,还挺不容易的。听说前年差点要拆,后来是几个老住户去找文物局的人聊了整整一下午。他们也没讲什么大道理,就是说说谁家爷爷在这修过自行车,哪扇窗户上的玻璃是抗美援朝后装上的。
现在巷子东头多了块小牌子,写着“历史风貌保护巷”。字是烫金的,但没遮住后面墙上斑驳的爬山虎。
傍晚时分最热闹。下班的人穿巷而过,炒菜的香味从各家窗户飘出来。叁两个孩子追逐打闹,差点撞到王爷爷的鸟笼子。老人也不恼,慢悠悠把鸟笼举高些:“让他们跑吧,我们当年不也这样?”
站在这条丹东火车站小巷子里,能同时听见火车进站的汽笛,和隔壁院子的麻将声。新修的高架桥从头顶经过,但阳光还是能挤进来,把晾衣绳上的白衬衫照得发亮。
我突然想起该去李阿姨那取改好的裤子了。这条巷子就像她缝纫机上的线,把日子的边边角角都细细缝拢。针脚或许不完美,但足够结实,能经得住更多年的风吹雨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