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川百米内学子约,附近学生邀约相聚
那个潮湿的傍晚
雨刚停,空气里还飘着青石板路的潮气。我盯着手机屏幕,那条“汉川百米内学子约”的消息已经读了叁四遍。发消息的是隔壁班的林舟,我们不熟,只在食堂排队时闲聊过几句。他说看到我在图书馆总借摄影集,正好他周末想去老城区拍些照片,问我要不要一起。指尖在键盘上犹豫了半天,最后还是回了句:“好呀,具体在哪儿碰面?”
说实话,答应之后我就有点后悔了。跟不太熟的人单独见面,万一没话讲多尴尬啊。可转念一想,来汉川读书半年了,除了上课就是窝在宿舍,社交圈比校园地图还小。这次“附近学生邀约相聚”,说不定真是个认识新朋友的机会。
周六下午叁点,我背着相机走到约定的文昌阁。没想到林舟到得更早,正蹲在地上拍缝隙里的青苔。他抬头看见我,咧嘴一笑:“这苔藓的纹理特别好看,你要不要也拍一张?”就这么一句话,刚才那点紧张突然消散了。我们沿着湿漉漉的巷子慢慢走,镜头对着斑驳的砖墙、晾晒的衣物、趴在窗台的猫。他讲他小时候在乡下长大的事,我说我为什么喜欢摄影,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。
意外的共鸣
走到一个旧书摊前,老板正收拾着准备收摊。林舟突然停下脚步,抽出一本泛黄的《汉川地方志》。“你看这段,”他指着书页,“原来一百年前,这条街就是学子聚集的地方。”我凑过去看,黑白的照片里,穿着长衫的年轻人站在同样的位置,只是背后的建筑矮了些。
“真有意思,”我忍不住感叹,“我们现在做的事,和百年前的年轻人其实差不多。”他点点头,掏出手机拍了那张照片。这时我才发现,他的相机挂绳上系着和我同款的小木雕,都是在城南那家手作店买的。这种巧合让我们都笑了出来。
坐在巷口的小吃店吃豆皮时,我们聊到了在汉川生活的感受。他说刚来时也觉得孤单,直到开始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细节,才慢慢找到了归属感。“其实很多人都在找机会认识新朋友,”他喝了口豆浆,“就像这次汉川百米内学子约,我群发了十几个人,最后只有你来了。”我愣了一下,忽然觉得挺荣幸的。
夕阳西下时,我们走到了江边。江水泛着金红色的光,对岸的灯火刚刚亮起。林舟调整着叁脚架,想要拍下这转瞬即逝的时刻。我站在旁边,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慢慢清晰,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今天的拍摄感觉不一样——有人分享视角,看到的风景似乎都丰富了许多。
回学校的公交车上,我们交换了今天拍的照片。他捕捉到了很多我没注意到的细节:老奶奶慈祥的笑容、墙角新发的嫩芽、雨水在瓦片上形成的倒影。“下周末要不要去拍晨雾?”下车时他问。我说好啊,这次答应得特别干脆。
那天晚上整理照片,我给林舟发了条消息:“今天很开心,谢谢你的邀约。”他回得很快:“我也是。原来汉川百米内,真的有志同道合的人。”窗外又下起了雨,但这次感觉不同了。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,第一次有了实实在在的连接感。那些通过“附近学生邀约相聚”建立起来的联系,就像雨后的青苔,悄无声息地在缝隙里生长,不经意间已经绿了一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