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城品茶上课微信,韩城茶艺学习交流群
最近不少朋友问我,想学点正经茶道该去哪儿找组织。说来也巧,上个月我刚通过一个叫“韩城品茶上课微信”的群接触了茶艺,这个群现在改叫“韩城茶艺学习交流群”了,里头的故事还挺有意思。
记得第一次进群那会儿,我连紫砂壶和盖碗都分不太清。群里每天热热闹闹的,早上六点就有人晒晨起泡的第一壶茶,深夜还能碰到讨论茶叶保存方法的茶友。王老师是群里的定海神针,五十多岁的茶艺师,总爱说“喝茶急不得”。有回我泡的岩茶又苦又涩,他在视频里看了眼就说:“水烧太急了,茶叶吓坏啦。”后来才知道,他是用开水击打茶叶的姿势判断出水温的。
那些课堂上有趣的发现
线下课安排在老城区的工作室,推开木门总能闻到混合的茶香。最有意思的是学闻香环节,我们七八个学员围着茶海传递闻香杯。坐在旁边的李姐每次都要闭眼深吸好几口气,她说这样能闻出阳光和雨水的味道。刚开始觉得夸张,后来自己居然也能分辨出凤凰单丛的蜜兰香和鸭屎香了——虽然这名儿听着不太雅观。
其实茶艺没那么玄乎。王老师演示盖碗冲泡时反复提醒:“别学茶艺表演那些花架子,手腕放松,就像和人握手。”他总能把复杂的知识说得特别生活化,比如教我们判断水温,就说“烧水听声,虾眼水响如虫鸣,鱼眼水响如松涛”。现在每次烧水,我都会竖着耳朵听那段“松涛”。
群里最活跃的是做设计师的小陈,她发明了“办公室极简茶道”——用马克杯和咖啡滤纸就能泡出好茶汤。这个方法在群里传开后,连总是潜水的程序员老张都冒泡说:“试了下果然不堵茶叶渣了。”你看,韩城茶艺学习交流群里就是这样,既保留传统又接纳新意。
记得有次讨论该不该洗茶,群里争得可热闹了。坚持洗茶的说要除灰尘,反对的说会流失茶毫。最后王老师发了段茶园视频,嫩芽在晨雾中挂着露珠:“从采摘到加工都规范的话,头泡茶可是精华啊。”那天我看着自己总倒掉的第一道茶汤,突然觉得可惜了。
叁个月下来,变化悄悄发生了。以前喝茶当解渴,现在会留意茶汤颜色深浅变化;以前觉得茶艺师动作太慢,现在自己也能静坐完整泡一杯茶。上周表妹来家,我顺手泡了壶金骏眉,她惊讶地说:“这茶在你这儿怎么特别好喝?”其实茶叶还是那个茶叶,可能是注水时多停那叁秒,出汤时手腕多转那五度。
这两天群里在组织清明茶山行,说要带大家去看真正的茶青采摘。我报了名,想着亲眼看看那些听过无数次的白毫银针、太平猴魁是怎么从枝头来到茶杯的。学茶这条路还长着呢,不过有这群同样着迷的茶友作伴,每道茶都喝得有滋有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