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水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咨询
最近在丽水一些家长群里,大家都在讨论一个挺特别的事儿——有位初中生挂出了“50元3小时电话”的服务。刚看到这个消息时,我和很多人的反应一样:现在的中学生都开始做咨询了?这价格是不是太便宜了点?
带着好奇,我辗转联系到了提供这项服务的小陈同学。电话那头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特有的清亮,但说话节奏不紧不慢。“其实就是陪聊啦,”他笑起来,“不过不是随便聊天。上周刚帮一个六年级的妹妹解决了和同桌的矛盾,昨天还听一个初二男生讲了半小时他收集昆虫标本的趣事。”
这通电话里到底聊些什么
小陈告诉我,他的“客户”基本都是同龄人。叁个小时的通话通常分成几个部分:前半小时倾听对方最近的烦恼,中间一个半小时一起分析问题,最后留出时间讨论具体的解决方法。“有个女生因为月考没考好,整整哭了二十分钟。我就在电话这边安静地听着,等她情绪平复了,才慢慢跟她讨论怎么调整学习方法。”
问到为什么定价50元,这个男孩的答案很实在:“太贵了同学们负担不起,太便宜又显得不认真。50元刚好是一周零花钱的数目,能让对方重视这次交流,又不至于造成压力。”他特意强调,遇到真正困难的同学,他会主动提出免费服务。
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助模式正在悄悄流行。与小陈同校的李老师观察到,班上最近出现了好几对这样的“小导师”,有的擅长数学辅导,有的专注情绪疏导。“孩子们更愿意跟同龄人敞开心扉,这种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咨询,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空白。”
不过,这种新型交流方式也引来一些讨论。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王女士肯定这种尝试的价值,同时提醒:“青少年互助是好事,但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,还是需要专业介入。这些小小咨询师们就像是‘情感哨兵’,能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同学,这是很可贵的。”
小陈的妈妈最初并不支持儿子做这个,“担心影响学习,也怕他处理不好反受打击”。但看到儿子书桌上那本被翻旧了的《倾听的艺术》,以及他每周认真整理的通话笔记,态度慢慢转变了。“他现在更懂得换位思考,连和我们说话都更有耐心了。”
夜幕降临,小陈的书桌上亮着台灯。他的手机屏幕又亮了起来——新的预约来了。这个丽水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故事还在继续,像夜晚的灯火,虽然微小,却真实地温暖着需要陪伴的同龄人。在这样的交流中,倾听者和倾诉者都在悄然成长,这或许是比50元更有价值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