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新茶论坛,津城新茶品鉴交流
这几天路过海河边上,总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茶香。原来是一群茶友正聚在老洋楼里举办茶会,说是从天津新茶论坛认识的。这个论坛最近在本地茶圈里挺火的,我也跟着去凑了个热闹。
推开茶馆木门,里面已经坐满了人。穿棉麻衫的李老师正往紫砂壶里投茶,白毫银针的茸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"这是前两天刚到的福鼎头采,"他边说边注入热水,"大家注意看茶芽立起来的样子。"桌边围着的年轻人纷纷举起手机,有个姑娘还专门调整了好几个角度。要在以前,这种场面可能只有老茶客才会这么认真。
茶香里的城市记忆
其实天津人喝茶向来讲究。早年间劝业场附近茶庄林立,现在滨江道的老字号还保留着传统的柜台。但要说变化,确实是天津新茶论坛带起了新风气。上周他们组织的茶会来了好些年轻人,都是冲着学习茶艺来的。负责茶艺演示的王姐笑着说:"现在年轻人比我们那时候懂行,不光要喝,还要知道产地、工艺,甚至茶树品种。"
我跟着参加过几次津城新茶品鉴交流活动,发现他们特别注重实操。不像传统茶庄只管卖茶,这里每个人都能上手泡。记得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第一次泡岩茶,紧张得手都在抖,旁边的大爷乐呵呵地指导:"注水要沿着杯壁,别直接砸茶叶。"第叁泡时,茶汤果然橙黄透亮,小伙子开心得像个孩子。
这种面对面的交流特别生动。上个月尝到的一款凤凰单丛,居然喝出了栀子花香,要不是听茶农现场讲解,我可能永远分不清蜜兰香和杏仁香的区别。说来也怪,同样一款茶,在家里自己泡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或许就是少了这种分享的氛围。
茶桌上的对话也特别有意思。有位大姐每次都会带笔记本,认真记录每款茶的特性。她说现在全家都跟着她学喝茶,上初中的儿子还能说出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区别。这种茶文化的传承,正在以新的方式在家庭里延续。
茶盏中的新发现
最近几次津城新茶品鉴交流开始尝试跨界融合。上周末的活动请来了点心师傅,专门研发了搭配新茶的茶食。用微微咸味的芝士饼干配清香型铁观音,意外地解腻;而浓郁的熟普则适合搭配黑巧克力,这种创新搭配让传统茶会变得活泼起来。
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遇到的一位年轻茶艺师。她将茶席设在五大道的老院子里,伴着傍晚的风铃声中冲泡茉莉花茶。"要让年轻人爱上喝茶,光说传统不行,"她轻轻转动盖碗,"得让他们觉得这很美,很舒服。"确实,那天在场的好几个姑娘都说要买套茶具回家试试。
现在打开天津新茶论坛,能看到不少实用内容。有茶友分享如何在办公室快速泡好一杯茶,也有对于选购茶具的避坑指南。昨天还看到个热帖,教人用普通玻璃杯泡出好喝的龙井,底下跟了上百条回复。这种接地气的交流,让喝茶这件事变得没那么高深莫测。
茶会散场时,李老师正在交代下次活动的安排。"下周六我们尝云南的古树普洱,"他收拾着茶具,"那边茶农特意留了几包春茶给我们。"几个常客已经开始预约名额了。看着他们讨论时发亮的眼睛,我突然觉得,这座城市的茶香,正变得越来越浓郁,也越来越年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