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州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随传随到
那天在老乡群里看到一条消息,写着"贺州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",我第一反应是:现在学生都这么拼了吗?
仔细一问才知道,原来是我们学校几个大二学生组建的服务小队。说是只要在市区范围内,从代取快递到临时帮忙,从陪护看病到紧急送文件,几乎什么活儿都接。这个"学生服务随传随到"的口号,刚开始听着有点夸张,后来发现他们还真做到了。
一场突如其来的帮忙
上周叁我就亲身体验了一回。那天要交一份重要材料到城东的单位,偏偏电动车坏了,打车又一直没人接单。眼看就要迟到,突然想起那个"贺州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"的群,试着发了条求助信息。
没想到五分钟不到,一个穿着校服的男生就骑着共享单车过来了。他气喘吁吁地擦着汗说:"学长,我就在附近送文件,顺路帮你跑一趟。"那天要不是他及时赶到,我差点就要误了大事。
路上和他闲聊,才知道他们这个团队已经运行了半年。最初就是叁个家庭困难的学生想赚点生活费,后来发现同学们确实有很多临时需求,慢慢就发展成了现在二十多人的队伍。
他们的服务项目挺有意思,除了常见的跑腿,还包括帮毕业生搬行李、考前紧急送复习资料,甚至还有帮忙照顾临时生病同学的服务。价格嘛,基本都在几十到一百之间,只有特别费时的才会收到600这个数。
服务背后的故事
有次在食堂遇见他们的负责人小李,他跟我说起创业的初衷:"我们就是觉得,与其抱怨生活费不够,不如自己想办法。现在大家都很忙,有时候几十块钱就能省下半天时间,何乐而不为呢?"
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确实,现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——有时是清晨帮老师送教学材料,有时是深夜给生病的同学送药。他们的"学生服务随传随到"不仅仅是个口号,更像是给校园生活加了层保障。
有一次下大雨,我亲眼看见他们团队的一个女生,撑着伞在校门口等了好久,就为了把一份考研资料准时交给学姐。虽然全身都淋湿了,但她还是笑眯眯地说:"答应了就要做到嘛。"
这种认真劲儿,让不少老师也开始认可他们的服务。听说最近还有教授找他们帮忙整理科研资料,当然,该付的费用一分不少。
不过他们也不是什么活儿都接。小李说过,曾经有人出高价让他们代课,被果断拒绝了。"我们做的是服务,不是代劳,学习的事还得靠自己。"
现在这支队伍在校园里越来越受欢迎,很多受助过的同学后来也加入了服务队伍。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,反而让"贺州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"这个原本听起来很商业的口号,多了几分人情味。
有时候我在想,也许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特有的生活方式——用创意解决困难,用服务创造价值。他们不是在简单地赚钱,而是在搭建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互助网络。
昨晚又在群里看到他们在帮新生找房子,突然觉得,这样的服务确实让校园生活方便了不少。或许有一天,这种模式会在更多学校出现,让更多学生既能获得帮助,又能实现自我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