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阜阳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这几天,朋友圈里有个话题传得挺热——阜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。乍一听,你可能跟我一样心里犯嘀咕:现在初中生零花钱都这么充裕了吗?五十块钱就为了打个叁小时电话?
正好我表姐家孩子在阜阳读初二,周末聚餐时我就顺口问了问。孩子一边扒拉着碗里的米饭,头也不抬地说:“我们班也有啊,就是周末组队打游戏的时候连麦。”表姐在旁边插话:“一开始我也觉得浪费,后来想想,比起他们偷偷跑去网吧,花这点钱让他们在家联系同学,我倒还放心些。”
这笔账该怎么算
放下筷子我琢磨着,这事还真不能简单用“贵”或“便宜”来判断。我们小时候,为省话费发短信都舍不得超过七十个字。如今这些孩子生活在移动网络时代,他们的社交方式早就不同了。五十块钱,可能是一场电影的票钱,也可能是两杯奶茶的价格。对这些初中生来说,叁小时通话更像是租了个线上聚会空间。
隔壁单元的李老师教初中语文,傍晚散步碰见时聊起这个现象。她笑着说:“你们别总往坏处想,我班上几个学生就是用这种方式讨论小组作业。上周他们为了准备辩论赛,还真在电话里练了整整叁个小时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叁小时通话确实不短。我试着回忆上次和人通话超过半小时是什么时候,居然想不起来。现在大家都习惯发消息,突然听说初中生能聊叁小时,反倒让人觉得新鲜。
楼下小卖部老板的说法更有意思:“这些孩子来我这儿充话费,说是周末要开‘电话会议’。我刚开始还纳闷,后来才明白就是约好时间一起写作业,遇到不会的题随时问。”他边说边找零钱,“比单独请家教便宜多了,而且同学之间讲题更容易懂。”
这种阜阳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模式,倒让我想起小时候街边的公用电话。不过那时我们按分钟计费,说话都得赶时间。现在的孩子可以慢慢聊,讨论功课也好,分享心事也罢,这叁小时完全属于他们自己。
当然也有家长担心,这么长的通话时间会不会影响学习?我邻居张阿姨原本坚决反对,直到有次听到儿子在电话里给同学讲解数学题,讲得头头是道。“那孩子妈妈说,自从她儿子听我儿子讲题后,数学及格了。”张阿姨语气里带着点骄傲,“这么看,这五十块花得值。”
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:在补习班动辄几百块一节课的今天,同学们自发组织学习小组,用五十块钱分摊叁小时的通话费用,平均下来每个人也没多少。这何尝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?
夜幕降临,窗外传来谁家孩子的笑声。我想,无论时代怎么变,少年人需要交流、渴望陪伴的心情始终没变。只是我们那时候在操场边、在单车棚,而现在,他们有了新的方式。这通长达叁小时的电波里,传递的不仅是声音,更是正在生长的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