阆中做大活的地方,阆中好做工的去处
要说在阆中找活儿干,老城区那几条青石板路走一遍,你心里就有谱了。嘉陵江边上的老手艺人们,到现在还守着祖传的铺面,刨花儿飞得满屋都是。这边木匠师傅弓着身子刨木板,那边铁匠铺子里叮叮当当响个不停,路过都能闻到焦煤味儿。你说现在机器生产多方便呐,可他们偏觉得手底下出来的物件才带着温度。
我认识一位做了四十年油纸伞的刘师傅,他那个铺子窄得转身都费劲,可每天照样乐呵呵地削竹条、糊棉纸。有回我问他为啥不换个宽敞店面,他抹了把额头的汗说:“老主顾都认这个门脸,搬走了人家找不着。”这话听着朴实,可细想就是这个理——在阆中做大活的地方,讲究的不是门面多气派,而是那份扎根在街巷里的人情味。
手艺活里的门道
其实在阆中找活干,光有蛮劲可不行。你看张家祠堂边上那家竹编作坊,老师傅教徒弟先学挑竹子。青的太嫩容易裂,老的太脆不经折,非得选叁年生的紫竹才行。这让我想起前年想在古城开茶馆时,愣是跑了七八处才相中现在这地方。为啥?就因为院里有口老水井,泡出来的茶特别甘甜。在阆中好做工的去处,往往藏着这些外人看不透的讲究。
现在年轻人也慢慢摸到门路了。上次碰到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在状元坊旁边租了个小门面做皮具。他不在网上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,就安安静静坐在橱窗后边打孔、缝线。奇怪的是生意倒不错,游客就爱看他手指翻飞地给皮料锁边。他说这地方风水好,前头是景点,后头住着老居民,生客熟客都能照顾到。
说到这个,不得不提提古城墙根下的那些铺子。卖张飞牛肉的老板每天清晨亲自选肉,绣蜀绣的娘子总在卯时开始理丝线。他们好像都握着个不成文的规矩——在阆中做大活的地方,拼的不是速度,是那股子沉得下心的稳当劲儿。这倒让我想起个趣事儿,有家做保宁醋的百年老号,至今还按节气调整发酵时长,说这样出来的醋才带得走阆中的山水味。
如今新城区虽然盖起了商业中心,可真要找些特别的活儿,还是得往老巷子里钻。比如给传统婚礼做喜饼的铺子,帮老宅子修花窗的木工,这些活儿机器还真替代不了。前两天路过白花庵街,看见个老师傅在院里画丝绸灯笼,阳光透过半成的灯罩,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那一刻突然觉得,在阆中好做工的去处,做的不仅是手艺,更是把时光也织进物件的纹理里了。
夜幕降临时分,中天楼下的铺子陆续亮起灯笼。打银器的叮当声渐渐停了,取而代之的是茶肆里飘出的说书声。跑堂的拎着长嘴铜壶穿梭在桌椅间,那身手利落得像是练过把式。也许这就是阆中最特别的地方——白天黑夜的营生自然流转,就像嘉陵江水,看着平静,底下却涌动着活泛的生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