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县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相似称呼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7:18:06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个特别的称呼

第一次听说“炮楼”这个叫法,还是大叁那年。晚上在西门小吃街买烤冷面,听见几个学弟指着不远处几栋楼聊天:“走呗,回炮楼打游戏去。”我顺着他们指的方向看过去,暮色里几栋旧居民楼立在大学城边缘,阳台密密麻麻挂着衣服,窗口透出的灯光像蜂巢。

后来慢慢弄明白了,这称呼特指学校周边那些专租给学生的老房子。为啥叫炮楼呢?有人说是因为楼又高又窄像抗战时的碉堡,也有人说住在里面的男生整天“开黑打炮”(游戏术语),时间长了就这么叫开了。其实想想挺贴切——这些楼总是挤满年轻人,阳台晾着球衣,深夜窗口还亮着屏幕光,确实像充满活力的据点。

有趣的是,这个叫法居然自成体系。有学长告诉我,他们那届把最旧那几栋叫“老炮楼”,新建的公寓叫“新炮楼”,连楼间距特别近的两栋都得了“连体炮楼”的外号。有次路过听到两个女生对话:“你住哪儿?”“就图书馆后面那个精品炮楼。”我差点笑出声,原来这称呼还分普通版和精品版。

更多有趣的别称

随着在辉县待的时间越来越长,我发现这类民间叫法比想象中更丰富。后街那片总停满电动车的区域被戏称为“充电堡”——既形象又带点自嘲。美食街拐角那栋总飘着烧烤味的楼,学生们直接叫它“香香楼”,每次路过都忍不住要买两串。

最传神的是图书馆东侧那排小平房。因为专门复印考研资料,不知从哪届开始被叫做“状元堡”。这名字带着点美好寄托,每年考研季那里都坐满背书的学生,成了校园里独特的风景线。

这些称呼完全来自学生自发创造,在迎新手册和校园地图上绝对找不到。但只要你在这生活过,说句“我在炮楼下面等你”,对方准能心领神会。这种默契,大概也算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吧。

称呼背后的温度

去年帮新生学妹找房子,她妈妈在电话里紧张地问:“听说要住什么炮楼?安不安全啊?”我笑着解释,这只是学生们起的绰号,那些楼其实都是正规小区。后来学妹搬进了其中一栋,今年再见时,她已经会调侃地说“我们炮楼奥颈贵颈特别稳”。

这些看似随意的称呼,细想藏着巧思。它们按功能、外观甚至味道来命名,比冷冰冰的“齿齿小区齿号楼”生动太多。就像小时候我们会给常去的角落起名,这些称呼让学生和这片土地产生了更亲密的联结。

有次毕业返校的学长指着远处说:“我们那届的炮楼现在拆了。”语气里的怀念很明显。或许多年后回忆起大学时光,首先想起的不是教室编号,而是这些带着故事的地标称呼。

最近发现“炮楼”家族又添了新成员——北门新建的青年公寓被叫做“智能炮楼”,因为装了人脸识别门禁。你看,这些称呼始终在和校园一起成长。它们像活着的标本,记录着一届届学生最真实的生活印记。每次听到新的别称出现,都让人忍不住好奇:这背后又有什么新鲜故事呢?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