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南火车站小巷子,胶南站旁老胡同
胶南火车站小巷子,胶南站旁老胡同,光是念出这个名字,脑海里就浮现出好些画面。每次路过这儿,脚步都会不自觉地慢下来。
说它是小巷子,其实真不算宽,两边的老墙几乎要挨到一块儿。墙面早就褪了色,一块深一块浅的,雨水淌过的痕迹像地图上的河流。墙角厚厚地长着青苔,用手一摸,湿漉漉、软乎乎的。头顶上,谁家晾的衣服还在滴滴答答掉水珠,偶尔还能闻到窗口飘出的饭菜香,是那种家里才有的、温暖的油烟气。
巷子口有个修鞋的老伯,他的小摊仿佛长在那儿了。我去过他那儿几次,补个鞋跟、换个拉链。他话不多,但手艺扎实,缝补的时候微微皱着眉,那份专注,让人觉得他手里摆弄的是件艺术品。这条老胡同里,像他这样的老手艺、小买卖还有好几家,改裤脚的、配钥匙的、卖早点豆浆的,都是街坊们日常离不开的。
声音里的烟火气
清晨,这里是另一番热闹。天刚蒙蒙亮,自行车铃铛声、互相打招呼的问候声、早点摊上滋啦啦的煎饼声就混在了一块儿。你能听到最地道的胶南话,带着海蛎子味的亲切。住这片的李大姐总爱在巷子口买豆腐脑,她说:“别处的味儿不对,就认这儿的老王叔,吃了十几年了。” 这种日复一日的习惯,让这条胶南火车站小巷子充满了人情味儿。
午后,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半条巷子晒得暖洋洋的。老人们会搬个小马扎坐在自家门口,眯着眼打盹,或者凑在一起下几盘棋。棋子落在木板上的“啪啪”声,显得格外清脆。偶尔有猫从墙头轻盈地跳过,好奇地打量一下这些安静的时光。
住胡同深处的陈爷爷,今年八十多了。他最爱跟我讲这条胶南站旁老胡同过去的样子。“以前啊,铁路上的工人大多住这一片,下班时,满巷子都是蓝色工装。”他指着如今已经安静许多的巷子说,“那时候可热闹喽,家家户户都认识。”
变与不变的风景
时代总是在变的。火车站扩建了,新楼在远处一幢幢立起来,玻璃幕墙亮闪闪的。对比之下,这条胶南火车站小巷子愈发显得旧了,像被时光轻轻遗忘的角落。有些年轻人搬去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,但也有像我这样的人,反而更爱往这里跑。
这里藏着一种快节奏生活里难寻的安稳。走在其中,你会不自觉地忘掉时间,就想这么慢慢地走,看看墙头的杂草,听听近处火车站隐约传来的汽笛声。这份混杂着市井生活与旅途气息的感觉,是别处找不到的。
我想,这条胶南站旁老胡同的价值,或许不在于它有多么古老,而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代代普通人的日子。那些磨损的石阶、门框上的春联痕迹、窗口伸出的晾衣竿,都是生活的印记。它不像那些修缮一新的旅游古镇,它是不加修饰的,也因此格外动人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亮起了零零星星的灯火,昏黄温暖。我又看了一眼这条胶南火车站小巷子,转身汇入了车站前宽阔马路上的人流。身体是离开了,但心好像还留在那片安安静静的旧时光里,带着一点青苔的湿润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