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江耍女娃,冷水江女娃乐游
说起咱们冷水江,最近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。沿江的步道上,总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年轻姑娘,骑着共享单车,说说笑笑地穿行在江风中。她们车把上挂着的可不是名牌包,而是装着凉粉、酸梅汤的竹篮子,车铃叮当作响,比什么音乐都来得鲜活。
记得上个月有个周末,我在老码头边上吃豆花,刚好碰见两个外地来的女娃问路。她们拿着手机导航直发愁,说要去什么网红书店,结果绕了半天没找着。我顺手往东边一指:“顺着江岸骑十分钟,瞧见那棵大槐树就往里拐。” 两个姑娘道了谢,跨上单车就走了,辫子甩得老高。过了两天我路过那儿,才发现槐树底下新开了家书屋,木招牌上刻着“听风书院”四个字,里头确实有不少姑娘家坐在窗前看书,手边还搁着刚买的本地糍粑。
江风里的新风景
要说这冷水江耍女娃的变化,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。早些年江边多是钓鱼的老先生,现在可不一样了。卖糖画的刘嫂告诉我,她最近特意学了做卡通造型,就为了迎合年轻姑娘的喜好。“昨天还有个穿汉服的娃娃,举着我做的兔子糖画在拱桥那儿拍了半小时。”她边说边舀起一勺糖浆,手腕轻转就勾勒出玉兔的轮廓。
往深里想想,这种变化挺耐人寻味的。现在的姑娘们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上,比如组团去学传统扎染,或是包条小船在江心品茶。开乌篷船的张叔乐呵呵地说:“她们不在船上抽烟喝酒,就爱让我讲老江段子的传说,有时候船资多给些,说是当听故事的钱。”
江岸西头新开的野菜馆也印证了这个理。老板娘特意把临江的墙面改成落地窗,她说:“女娃们就爱对着江景吃饭,说这样吃饭更香。”果然,每到傍晚,那儿的八仙桌边总是围坐着欢声笑语的姑娘,筷子夹着清炒芦苇芽,眼睛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。
这种冷水江女娃乐游的风气,渐渐改变了整条江岸的样貌。连摆摊二十年的赵记糍粑都换了新包装,用可降解的竹纸代替塑料袋。老板挠着头说:“那些女娃娃总说环保重要,我寻思着也该跟跟时代。”
昨天傍晚我散步时,又遇见那对问路的姑娘。她们正带着新朋友在江边写生,画架上夹着未完成的水彩,画的是暮色中的古桥。其中那个扎马尾的认出了我,递来一包新采的江岸野莓:“叔,现在我们知道哪儿能采到最甜的莓子了。”她们的笑声顺着江水飘出去好远,惊起了芦苇丛里的白鹭。
望着她们的身影,我忽然觉得这条江年轻了许多。石板路还是那些石板路,古桥还是那座古桥,但因为这些懂得在寻常风景里找乐子的年轻人,连江风都带着朝气。或许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——不在远方,就在眼前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江水里,在每一个用心感受的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