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达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安达本地学生邀约百元活动
最近在安达本地的聊天群里,总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消息:"周末有没有一起看电影的?"或者"组团去新建的体育馆打球呀"。起初没太在意,直到有天晚上刷手机时,那条特别的消息突然跳进视线——"安达同城约初中生100元"。说实话,当时心里咯噔一下。
这行字像根小刺,扎得人不舒服。100块钱能做什么?在我们这儿,差不多是两顿烧烤的钱,或是两张电影票。可现在居然有人用它来"约"初中生?我把手机搁在桌上,起身倒了杯水。窗外正好走过几个穿校服的学生,他们书包斜挎着,手里晃着矿泉水瓶,笑得没心没肺。
藏在玩笑背后的试探
后来我特意留意了这类信息,发现它们变得隐晦了些。比如"安达本地学生邀约百元活动",表面上看起来像学生自发组织的小型聚会,可具体什么活动、在哪办、谁负责,全都含糊其辞。问过亲戚家上初叁的孩子,他说同学间确实流传着这种消息:"就是凑热闹呗,反正闲着也是闲着。"
这话让我心里更不踏实了。现在的中学生零花钱都不少,100元对他们来说算不上大数目。那为什么还有孩子会去参加呢?或许是因为孤独?或者单纯觉得好奇?
记得我们小时候,周末约同学就是直接跑到楼下喊一嗓子。现在倒好,什么都搬到网上,连交朋友都明码标价了。这种"安达同城约初中生100元"的活动,表面上说是给大家提供社交机会,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前几天路过青少年宫,看见公告栏贴着"免费书法班"的海报,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。反而那些来路不明的"百元活动"在学生中间传得火热。这现象挺值得琢磨的,孩子们缺的不是那点钱,可能是一个能真正吸引他们的地方。
换个角度想想
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付费活动都有问题。我认识一个高中生,他自己组织了周末读书会,每人收20元场地费,大家轮流分享喜欢的书籍。这种活动清清楚楚,家长也放心。
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"安达本地学生邀约百元活动"就不同了。组织者身份不明,活动内容模糊,安全措施更是只字不提。要是真出点什么事,孩子们找谁说理去?
我和几个当老师的朋友聊过这事,他们都说最近确实要加强这方面的安全教育。有个班主任还想了办法,在班里组织了篮球小组,专门占用学校场地,完全免费。没想到报名特别踊跃,孩子们玩得满头大汗,比盯着手机强多了。
其实解决方法一直都在我们身边。社区中心完全可以多开展些青少年活动,学校也可以开放课后场地。关键是要给孩子们提供更有趣、更健康的去处,让他们不用去参加那些来路不明的百元邀约。
这事说起来不大,但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。下次再看到"安达同城约初中生100元"这样的消息,或许我们该多问几句,多管一点。毕竟,保护孩子是每个大人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