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芜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相近的标题:莱芜周边300元的情感故事
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。那天傍晚我在莱芜长勺路边等公交,听见两个中年男人蹲在马路牙子上闲聊。穿蓝工装的那个嘬了口烟,慢悠悠地说:“现在这世道,叁百块能干啥?也就够吃两顿烧烤。”旁边戴安全帽的嘿嘿一笑:“在我这儿,叁百块能换一段感情。”
我假装看手机,耳朵却竖起来了。安全帽男人压低声说,城南老巷里有家不起眼的面馆,老板娘五十来岁,总爱给加班晚归的单身小伙多舀一勺肉。要是谁连着去叁天,第叁天准会收到她手写的小纸条——有时是“明天降温记得添衣”,有时是“你家那片的桂花开了”。
叁百块能买什么
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。那时我常去莱芜钢材市场附近的小旅馆接活干装修,总看见个六十多岁的大爷,每周叁下午准时出现在前台。他不登记,不入住,就递过去叁张皱巴巴的百元钞票。前台姑娘默契地收下钱,递回一把钥匙。
后来熟悉了才知道,大爷老伴去世得早,儿子在南方成家。那间302房是他年轻时和妻子租住过的。现在房东把楼改成了旅馆,大爷每周付叁百块,只为在曾经共同生活过的房间里坐两小时。有时擦擦窗台,有时就望着街上发呆。
旅馆老板说:“按理说这时间不够钟点房,但我们都懂。”这叁百块买的是四十年前的莱芜周边300元的情感故事,是穿过时光触摸记忆的权利。
菜市场西头修鞋的王奶奶也有她的门道。她的摊子后面总放着两把椅子,碰上愁眉苦脸的年轻人来补鞋跟,她就拍拍板凳:“坐下说说,比鞋跟断得更厉害的是啥?”等对方倒完苦水,她会从铁盒里取出张红纸,剪个喜鹊或并蒂莲塞进对方鞋垫底下。“老祖宗传的手艺,”她眯着眼笑,“能让你走稳当路。”
有人后来专门回来,说真遇着了好姻缘,硬要给她塞钱。王奶奶从不收现金,只让他们买她叁双最贵的鞋垫——正好叁百块。她说这不算卖手艺,是帮人把路走踏实了。
这些藏在莱芜褶皱里的温暖让我琢磨,或许真正的莱芜附近300块钱的爱情从来不是明码标价。它可能是碗多加勺肉的面,是把旧钥匙,甚至是双绣着祝福的鞋垫。在这个彩礼动辄十几万的年代,还有人用最朴素的方式,守护着情感最初的模样。
就像此刻我写完这些字,窗外飘来烤地瓜的甜香。突然想起该去城南那家面馆看看了——倒不是指望收到纸条,只是觉得,能开出这种温暖的地方,面条肯定差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