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阳做服务的小巷子,海阳服务小巷的日常
这条小巷子其实挺窄的,两辆电动车并排过都得小心翼翼。巷口那家修鞋的老张头,在这儿摆了二十多年摊子,他总说这条巷子是海阳的“血脉”。早上七点多,送孩子上学的、买菜的、赶着上班的人流就开始在巷子里穿梭,自行车的铃铛声和早点摊的吆喝声混在一起,热闹得很。
巷子虽小,五脏俱全。从街头走到街尾,你能找到生活中需要的大部分服务。老李的理发店只有十平米,但每天都坐满了人。他不搞什么花哨的发型,就专攻男士平头和老人理发,十五块钱一位,还陪客人唠嗑。隔壁的王阿姨开了家缝纫铺,改个裤脚、换个拉链,都是些小活儿,可她手艺好,耐心足,附近的居民都爱来找她。
巷子里的手艺人们
再往里走,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葱花味,那是刘大姐的煎饼摊。她在这儿摊了十几年煎饼,面糊的稠薄、酱料的咸淡,都拿捏得恰到好处。常来的客人不用开口,她就知道你要加几个蛋,要不要香菜。有时候看她麻利地摊饼、打蛋、刷酱,感觉她不是在干活,而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。
说真的,这条小巷子最打动人的,不是它能提供多少服务,而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度。修家电的小陈师傅,每次修完都会多留十分钟,教老人怎么用遥控器。开锁的老周在巷口挂了块牌子,写着“紧急开锁,老人免费”。这些细节,让冰冷的服务有了人情味。
下午两叁点,巷子会安静一阵子。这时候,几个店主会凑在老张头的修鞋摊旁边下象棋。他们一边下棋,一边聊着各家的事——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,谁家老人需要照顾,谁家的店面要翻新。这条巷子就像个信息交换站,把大家的生活都串联在了一起。
黄昏时分,巷子又活络起来。下班的人顺路来取修好的鞋子、改好的衣服,或者带两个煎饼当晚饭。灯光陆续亮起,把巷子照得温暖起来。住在巷尾的赵奶奶每天这个点都会出来溜达,她说就喜欢看巷子里人来人往的生气。
其实想想,这条小巷子能一直这么热闹,是因为它懂得变通。去年巷子里开了家年轻人喜欢的奶茶店,开始大家还担心会不会打破原有的氛围。没想到,奶茶店带来了年轻人,而年轻人也开始光顾其他老店铺——买完奶茶顺便修个鞋,或是改条裤子。新老业态就这么自然地融合了。
夜晚的海阳服务小巷别有韵味。九点过后,大部分店铺都打烊了,只有那家开到深夜的复印店还亮着灯。偶尔有加班的人来印资料,打印机的声音在安静的巷子里显得特别清晰。老李常说,这条巷子就像个不眠的朋友,随时准备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。
住在附近的人都习惯了这条巷子的存在,它可能不那么光鲜亮丽,但实实在在地方便着大家的生活。那种推开门就能找到所需服务的感觉,那种和店家像老朋友一样打招呼的亲切,是大型商场给不了的。这条巷子用自己的方式,默默地服务着海阳的日常生活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